想當年,大學大專比賽的排球隊主攻手,不管身高有參差,跳起幾乎都能雙手掌心抓住籃球框。當時我在練習時,常常抓抓排球場邊的籃球框,肯定一下自己的狀態。

算算站立時我的手摸高高度2米29,彈跳高度都有80幾公分以上。但是英雄遲暮,我在三十多歲時腰部受傷,有了坐骨神經痛,坐立不安,走路半小時都痛,結果腿部肌肉萎縮,康復之後就籃板都摸不到,走到籃球框下,都覺得以前做的都是「mission impossible」。

更多相片

想當年,大學大專比賽的排球隊主攻手,不管身高有參差,跳起幾乎都能雙手掌心抓住籃球框。當時我在練習時,常常抓抓排球場邊的籃球框,肯定一下自己的狀態。

科學計算

單腿跳

一節節腿部肌肉鍛煉

2.大腿貼胸跳

可能在大家當中,許多人以前都是運動健將。我現在的同學朋友,也有些從來沒放下運動,有些老友,還是每個禮拜一起打籃球,或者一直參加籃球比賽,從青年比賽打到現在「先進」比賽等等。但是可能因為受傷或者年紀大了,彈跳力都一直走下坡,這是必然的嗎?

比賽變成動力

我以前的中學,最近每年都舉辦舊生運動比賽,包括排球賽,我就和舊同學參加,給了我鍛煉彈跳的目標。但是開始時很鬱悶,就是體型練得再好,還是沒法有接近以前的彈跳能力。受傷後運動彈跳,好像地心引力增加,爆發力、協調能力都沒法如前,身體在空中了,但腿力還沒有全爆發出來,再發力結果就像「鬼掹腳」,把人拉下來。

不服輸精神

現在時間不許可,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積極訓練,我就定了目標,以有限時間和器材,有效率的練回彈跳力。

科學計算

到底要用多大的力,才能跳以前那麼高?先道個歉,我在這裡丟丟書包,以牛頓的定律計計數,可能讀文科的不明白,讀理科的就覺得我說得膚淺。但是我真的是這樣去計算,得出鍛煉的目標和訂立方法。

衝力=動量改變

Impulse=change of momentum

Ft =(Mv-Mu)

另外,

後來速度²(等於零)-原來速度²(即起跳速度²)= 2×加速度(地心引力減速度)×跳高的距離

v²-u²=2as

簡單說最後算出來,考慮地心引力等等,大概需要兩倍身體重量以上的力量。

第一重點:減肥

要跳得跟原來高,要兩倍體重的力。減10公斤體重,就省了20公斤力(kgf)!

單腿跳

如果懶得去健身室,用蹬腿器械練雙倍體重的力量,就可以在家裡用單腳跳的方法,一條腿撐起整個身體重量,兩條腿發盡力就是兩倍體重。

練之前做好踝關節和膝蓋熱身,然後約每條腿單腿往上跳12-15下(僅參考次數,可以按能力增減),換另一腿,每條腿練兩到三組。然後雙腿一起用力往上跳12-15下,練兩到三組。隔天練習一段時間,就有很好效果。

一節節腿部肌肉鍛煉

1.腳尖跳/跳繩


彈跳需要腿部不同部分協調的發力,可以先從踝關節和小腿練起。模擬跳繩動作,腳尖著地,主要活動腳踝,跳五十到一百下(按能力增減)

2.大腿肌肉

深蹲練大腿肌肉,可以拿個兩個啞鈴或大一點的盛水水瓶,增加難度,可以站在沙發前做深蹲,比較容易平衡,屁股差不多碰到沙發時站起,注意正確動作膝蓋不要超出腳尖,保護膝關節。

哪裡弱了練哪裡


除了肌肉力量,身體的協調性和爆發力是影響彈跳力的主要原因,這兩方面不足,再有力量都沒用。

1.高抬腿

國家隊的百米短跑運動員,在電視上說過,他們其中一個重要短跑鍛煉動作,就是高抬腿,這對腿部爆發力很有幫助。之前做足夠熱身,特別是膝蓋關節、踝關節等等。

原地跑步動作,開始時慢慢的盡量把腿提起貼近胸部,跑二三十步,適應後像跑短跑,盡快原地跑步,把大腿盡量提高貼近胸部,跑二三十步,按自己能力增減,要有挑戰極限的感覺,隔天練習,慢慢提升次數難度,循步漸進。

2.大腿貼胸跳

以前在大學打球時,這些動作很輕鬆,現在覺得特別困難,這就是跳不起的原因,因為協調力和爆發力弱了,弱了必須練回來。

正常站立,用力跳起來,把大腿盡量貼近胸部,不用太注意彈跳高度,注意重心,身體保持平衡,跳10-15下,按自己能力增減。

慢慢找回以前的感覺

現在我每年比賽一個月之前,都會開始鍛煉,那就可以保證一定的彈跳力,保持比賽的樂趣。




Lobo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