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陝西考古新發現 2000年前秦代古酒仍有酒香

歷史長河

陝西考古新發現 2000年前秦代古酒仍有酒香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陝西考古新發現 2000年前秦代古酒仍有酒香

2018年03月21日 10:00

看古裝劇時,看到古人喝的酒是一斤一斤地喝下去,那古時的人所喝的酒又是怎樣的呢? 

在墓中發掘出的銅壺 (網上圖片)

在墓中發掘出的銅壺 (網上圖片)

銅壺中液體,經化驗後推斷是酒。 (網上圖片)

銅壺中液體,經化驗後推斷是酒。 (網上圖片)

銅壺屬於盛儲酒類液體的青銅禮器,按照周禮制度,墓葬中出土的銅壺多與下葬過程中的獻祭儀式有關,而在下葬時,銅壺多會盛有酒的。但由於酒精容易揮發,要保存下來相當困難,更何況是2000多年。

更多相片
在墓中發掘出的銅壺 (網上圖片)

看古裝劇時,看到古人喝的酒是一斤一斤地喝下去,那古時的人所喝的酒又是怎樣的呢?

銅壺中液體,經化驗後推斷是酒。 (網上圖片)

銅壺中液體,經化驗後推斷是酒。 (網上圖片)

出土的銅劍。(網上圖片)

銅壺屬於盛儲酒類液體的青銅禮器,按照周禮制度,墓葬中出土的銅壺多與下葬過程中的獻祭儀式有關,而在下葬時,銅壺多會盛有酒的。但由於酒精容易揮發,要保存下來相當困難,更何況是2000多年。

出土的銅劍。(網上圖片)

此外,今次出土令人較注目的,還有一柄保存完整的銅劍。銅劍長60厘米,劍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體造型,近鋒端有明顯束腰,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使用之後在刃部留下的缺口。銅劍的束腰和八面體劍身使其具有較強殺傷力。

據《史記》記載,為了適應戰爭需要,秦國自秦簡公六年開始「令吏初帶劍」,次年「令百姓初帶劍」。從此秦國男子帶劍成為規制。這柄劍的造型是吳越風格,而從劍刃推測,相信劍是經歷血雨腥風的實用武器,也印證了秦人的尚武之風和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表示,今次能夠出土到古酒,純屬「意外」,這是因為銅壺出土時,發現壺口部份用植物捆紮了粗麻布,在這種密封的情況下,令酒在壺中保存了下來。

銅壺中保存的古酒約剩下300毫升,近乳白色,透明純淨,仍然有「酒香」。參與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楊力錚指出,經過化驗後,發現液體中含有較高的羥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類似今天發酵釀造的酒。

這次酒的發現不僅說明了秦都咸陽的酒業釀造水準,也顯示出秦國對周禮制度的傳承,對研究秦咸陽城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

出土的銅劍。(網上圖片)

出土的銅劍。(網上圖片)

此外,今次出土令人較注目的,還有一柄保存完整的銅劍。銅劍長60厘米,劍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體造型,近鋒端有明顯束腰,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使用之後在刃部留下的缺口。銅劍的束腰和八面體劍身使其具有較強殺傷力。

出土的銅劍。(網上圖片)

出土的銅劍。(網上圖片)

據《史記》記載,為了適應戰爭需要,秦國自秦簡公六年開始「令吏初帶劍」,次年「令百姓初帶劍」。從此秦國男子帶劍成為規制。這柄劍的造型是吳越風格,而從劍刃推測,相信劍是經歷血雨腥風的實用武器,也印證了秦人的尚武之風和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

往下看更多文章

福建發現恐爪龍類足跡或為全球最大 造跡者體長至少5米

2024年05月07日 14:20 最後更新:17:49

有內地研究團隊在福建龍岩上杭龍翔恐龍足跡群中發現大型恐爪龍類恐龍足跡,或為已知全球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領銜的科學家團隊早前宣稱,該團隊此前在福建發現的龍翔恐龍足跡群中的大型恐爪龍類恐龍足跡,為目前已發現的世界最大恐爪龍類足跡。

福建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兩趾型恐爪龍類足跡有12

恐爪龍是一類生活於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的肉食性或雜食性獸腳類恐龍。它們身披羽毛,後足的第二趾有巨型鐮刀狀爪趾,被稱為「殺戮爪」,行進時會在地上留下二趾型足印。2020年11月,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科考隊,成立了在福建尋找恐龍的考察專案。

觀看影片

考察隊在龍岩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大道附近發現了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2023年,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鈕科程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總結了他們在上杭的前期發現,將該足跡群正式命名為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據介紹,此處足跡點具有面積大、保存好、多樣性強的特點,目前已產出恐龍足跡包括了大型蜥腳類、鳥腳類、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造跡恐龍。其中兩趾型的恐爪龍類足跡有12個,從大小和形態上可以很明顯地劃分為來自兩類恐爪龍的不同類型。

英良福建足跡或為全球已發現最大恐爪龍類足跡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兩種不同的恐爪龍足跡中,較小形態類型的足跡平均長約11厘米;大型二趾足跡共有6枚,其中5個足跡組成了一道行跡,足跡保存清晰且足趾細長,其大小遠超之前發現的山東馳龍足跡的長度(28.5厘米)。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所有足跡都顯示出了鋒利的爪痕,且其中第三趾的爪痕最為突出,每只足跡都有一個短而圓的腳跟印痕,更符合伶盜龍足跡(Velociraptorichnus),其造跡者可能為真馳龍類。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造跡者體長至少5 臀高達近2

龍翔足跡群兩隻不同的恐爪龍行跡步幅相對較短,行進速度分別估計為7.74km/h和7.34km/h,處於步行或小跑的狀態。據足跡的大小推斷,龍翔足跡群伶盜龍足跡的造跡者可能體長約1米,臀高近半米,而英良福建足跡的主人體長至少5米,臀高可達近2米,體型堪比南方盜龍和猶他盜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恐爪龍和暴龍或曾存在競爭關係

專家介紹,恐爪龍類在體型上巨大化的演化過程其實並不罕見,甚至獨立演化了多次,英良福建足跡則代表了恐爪龍類在美洲以外的又一次獨立的體型巨大化。與此同時,亞洲的暴龍類的體型也發生了大型化,推測可能是由於當時陸地頂級掠食者異特龍類的多樣性減少造成了生態位空缺,從而引發了恐爪龍類和暴龍類的適應性演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當然,恐爪龍類和暴龍類所共有的虛骨龍類優勢特徵也可能是它們得以取代異特龍類地位的原因。這種路徑相似的巨大化,也暗示了在華南晚白堊世的大型恐爪龍類和暴龍類就像今天非洲大草原上的非洲獅與花豹一樣,可能存在著某些競爭關係。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鈕科程認為,「英良福建足跡」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恐爪龍類足跡的尺寸範圍,代表了恐爪龍類在亞洲的一次獨立的體型巨大化嘗試,顯示了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的研究潛力,對於中國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