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不要得罪師傅---馬哈蒂爾的故事

博客文章

不要得罪師傅---馬哈蒂爾的故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不要得罪師傅---馬哈蒂爾的故事

2018年06月20日 18:03 最後更新:19:03

現今世界各國不少由出位的老人家和美貌的小鮮肉執政,他們的年齡和樣貌雖然各走極端,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跳離了傳統的政治框架,充份體現民粹性。現年46歲的加拿大小鮮肉總理杜魯多推動大麻合法化;72歲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向盟友和中國發動貿易戰;而以93歲高齡上台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馬哈蒂爾(中)

馬哈蒂爾(中)

馬哈蒂爾過去曾長期當馬來西亞首相(1981至2003),任內以反美見稱,與中國關係友好。但今次選舉,他卻表現得出相當反華。他在選舉之前說只會執政兩年,之後就會讓位予他的競選拍檔安華。但在最近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對這個兩年的講法鬆口,說如果有需要,有事情可做,自己仍然健康的話,他可能會繼續做下去。

這個故事可以由今年5月舉世震驚的馬來西亞選舉講起,馬哈蒂爾領導的「希望聯盟」在選舉中獲得122席,擊敗了想連任的總理納吉。然而,在「希望聯盟」中得票最多的是「人民公正黨」,該黨由前副總理安華的太太領導,得到47席,而馬哈蒂爾領導的「土著團結黨」,只能到13席。馬哈蒂爾以一個聯盟的小黨領袖可以出任總理,源於去年3月,希望聯盟正式邀請馬哈蒂爾的政黨加入,組成這個「不神聖」的聯盟。

兩派的聯盟之所以「不神聖」,完全是一個利益組合,聯合力量反對前首相納吉。而安華當年入獄,就是由馬哈蒂爾一手造成。馬哈蒂爾當時是首相,而安華是副手,被視為是馬哈蒂爾的接班人。安華當時頗有功高蓋主的架勢,他比較親美,他到美國訪問時,受到的待遇比一名國家元首還要高。而馬哈蒂爾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公然與美國反目,當時安華是財政部長,主張國際貨幣基金會介入,制訂緊縮開支政策,要求部長減薪和延遲大型的發展計劃,而大型計劃則是馬哈蒂爾推動的,造成了兩人一大裂痕。

安華

安華

1998年美國《新聞周刊》把安華評為年度亞洲人物,美國顯然是想培植安華,希望他上台執政後,能夠大力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同年5月,在馬來西亞執政黨的巫統大會上,流傳著一本名為《安華不能當首相的50個理由》的小冊子,內容指安華有同性戀傾向和貪污紀錄。同年9月,安華辭去政府及巫統的職務。於1999年,因為雞姦罪被判處9年監禁。安華功高蓋主,結果以入獄收場。

馬哈蒂爾於2003年退位,把首相職務移交阿都拉巴達威。不過,作風清廉的巴達威不願意受退而不休的馬哈蒂爾操控,就被馬哈蒂爾不留情面地攻擊。當時馬哈蒂爾已經部署由他的徒弟、時任副首相的相納吉接任。納吉於2009年上任馬來西亞首相。

納吉

納吉

納吉出生於政治世家,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薩的長子,也可說是馬哈蒂爾的愛徒,1982年,他才29歲,就被馬哈蒂爾栽培成為馬來西亞歷史上最年輕的州務大臣,管理馬來半島最大的彭亨州。不過,這名馬哈蒂爾的徒弟出任首相之後,同樣不想受師傅的控制,例如馬哈蒂爾極力發展的馬來西亞國產車,但納吉就把國產汽車廠半數股權出售,惹怒了馬哈蒂爾。

馬哈蒂爾

馬哈蒂爾

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地重複著,馬哈蒂爾培育一個又一個的徒弟去接班,結果他們上任之後就反對他,而馬哈蒂爾則毫不留情把他們打倒。去年,由於安華仍在獄中,他的「人民公正黨」交由妻子領導。他知道單靠妻子,難以贏得大選,於是放下前嫌,找來當年拉他入獄的馬哈蒂爾結成聯盟,成功推翻納吉。馬哈蒂爾本來應承了只當兩年的首相,便會讓位予安華。但現在看來,這個承諾不易兌現。

政治充滿著權謀詐術、利益結盟,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但在很多歷史故事中已經講過,不要得罪你的師傅,即使你已經上台掌權,你的師傅仍可以聯結你的敵人,輕易地把你拉下台。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直接封禁社媒平台 可以提高香港自由排名?

2024年05月10日 19:38 最後更新:20:43

美西方一個又一個的排行榜,把香港的排名壓得越來越低,有時低到一個露出馬腳的地步。

5月3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無國界記者公布2024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排名135名,在180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名榜中相當靠後,較一些由軍政府控制的發展中國家排名更後。而美國就排55,位居中前列。可以看看美國這個如此重視新聞自由的國度,做了什麼促進新聞和言論自由的事情。

一,封禁TikTok。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封禁TikTok的法案,強逼TikTok中國大股東字節跳動要麼將股權出售,要麼TikTok就被封禁,美國總統拜登火速簽署法案生效。事過境遷,美國政客就露出馬腳,他們打著「國家安全」旗號封禁TikTok的背後,真正目標是封殺言論自由。

5月3日,共和黨參議員羅姆尼主持麥凱恩研究所的一個論壇,訪問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羅姆尼問布林肯,「一般來說,以色列人很擅長公關,但為什麼以色列和美國為加沙戰爭所做的辯護,如此無效?」布林肯將矛頭指向社交媒體,「在社群媒體生態系統環境中,背景、歷史、事實都被遺忘了,畫面引起的情緒,佔據了主導地位。」

羅姆尼則附和稱,「有些人想知道我們(議員)為什麼壓倒性地支持可能下架TikTok的法案,但如果你看看TikTok上的作品以及巴勒斯坦相關視頻數量,與其它社交媒體相比,它是壓倒性的」。羅姆尼直言:「這觸及了真正利益。」

羅姆尼的說話坦白得令人震驚,猶太的利益原來就是美國「真正利益」。在這個真正利益面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都可以被犧牲了。

羅姆尼及布林肯的言論,受到言論自由派強烈反對,前《衛報》專欄作家羅賓遜在社交媒體X平台上寫道:「我不知道羅姆尼是否意識到,他這番承認的話將被寫入法律裡,用來主張TikTok禁令,這明顯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而國家安全只是一個藉口。」

美國政客因為不喜歡TikTok上有暴露加沙戰爭殘忍真相的大量視頻,為維護猶太利益,就直接封殺一個社媒平台。反觀香港,社媒平台將「榮光歌」 虛假地列為香港國歌,特區政府並無封禁社媒平台,如今向法庭申請到臨時禁制令,也不是馬上強硬執行,而是慢慢勸說社媒平台矯正錯誤的搜尋結果,將「榮光歌」在香港搜索時下架而已。

二,學生示威一天清場。美國大學校園爆發大量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反戰抗議活動,美國政府就鐵腕對待。最突出的例子是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在4月17日宣佈紮營抗議,校方在4月18日就引入當地警察清場。這還不止,美國國會火速通過反猶法案,客觀上將支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定為非法,即使是和平進行亦都會被指為犯法。

反觀香港,在2019年發生大量佔領大學校園事件,以理工大學為例,當年10月就被示威者佔領了13日,當中黑暴在校內大量製造了數千個汽油彈,和警方對峙。香港警方長期忍耐,並無強硬攻入校園。事後理大花了5億元來修復校園,據校內的老師說,如今很多後樓梯等地方,仍然無法完全恢復舊觀,黑暴對學校的破壞,成為了校園的一道烙印。 

香港警察對待嚴重暴力的學生示威長期忍讓,美國警察就對和平的學生示威一天就出手了。

對比香港和美國發生的事情,你就會發覺,這些所謂新聞自由的排名十分搞笑,難道香港要好像美國一樣,通過法例,鐵腕封禁社媒平台,才能獲得更高的自由排名?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