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研究發現舊石器遺址距今212萬年 將中國人類史推前

歷史長河

研究發現舊石器遺址距今212萬年 將中國人類史推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研究發現舊石器遺址距今212萬年 將中國人類史推前

2018年07月15日 09:30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經過13年的調查研究,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一處新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上陳舊石器遺址」,並將目前所見的舊石器賦存的最老地層年代測定為距今約212萬年。

研究人員在上陳遺址發掘 (網上圖片)

研究人員在上陳遺址發掘 (網上圖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英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bin Dennell等研究者,將研究成果在新一期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這次研究,將藍田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蹟的年代,向前推進約50萬年,從而使「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類遺跡點之一,還比目前公認的格魯吉亞西部,距今185萬年的德瑪尼斯舊石器遺址,還要早27萬年。

更多相片
研究人員在上陳遺址發掘 (網上圖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經過13年的調查研究,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一處新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上陳舊石器遺址」,並將目前所見的舊石器賦存的最老地層年代測定為距今約212萬年。

上陳遺址黃土-古土壤序列示意圖 (網上圖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英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bin Dennell等研究者,將研究成果在新一期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這次研究,將藍田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蹟的年代,向前推進約50萬年,從而使「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類遺跡點之一,還比目前公認的格魯吉亞西部,距今185萬年的德瑪尼斯舊石器遺址,還要早27萬年。

上陳遺址最老石器層位(S27~L28) 的部分石器與化石 (網上圖片)

若干年前,考古人員在陝西西安市藍田縣上陳地區,發現了出露良好、層位連續的風成黃土(L5~L28)後,研究就展開。這項研究由2004起至2017年止,獲得國家「973」、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的資助。研究員通過一系列土壤地層測量及對比後,定出了土壤地層序列和古地磁年代序列。給果,研究團隊在上陳遺址剖面頂部的古土壤S5(距今46萬年)至底部L28(距今约214萬年)的20多個層位中,陸續發現就地埋藏的石器。

發現的石製品 (網上圖片)

至於在更新世早期S15古土壤(距今約126萬年)至L28黃土(距今約214萬年)的17個層位中發現了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鑽孔器、石鎚以及手鎬和兩面器等,並伴隨有哺乳動物化石殘骸和碎片。然而,最老的石器發現於距今約210萬年至212萬年的層位中。

傳統觀點認為,非洲直立人在距今180至190萬年走出非洲,再向世界各地遷移。而非洲以外的藍田上陳遺址舊石器層位的年齡,遠早於這個時間。儘管目前尚未發現古人類的化石,也不知道是誰製造了這些工具,但是曾生活於此的古人類應該屬於人類進化過程中一個非常原始的種群。此外,石器主要賦存於古氣候相對暖濕的古土壤層位中,也為深入探索古人類的生存環境及其演化過程提供重要線索。報道形容,研究成果屬突破性,將促使後世重新審視早期古人類起源、遷移和擴散格局。

上陳遺址黃土-古土壤序列示意圖 (網上圖片)

上陳遺址黃土-古土壤序列示意圖 (網上圖片)

若干年前,考古人員在陝西西安市藍田縣上陳地區,發現了出露良好、層位連續的風成黃土(L5~L28)後,研究就展開。這項研究由2004起至2017年止,獲得國家「973」、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的資助。研究員通過一系列土壤地層測量及對比後,定出了土壤地層序列和古地磁年代序列。給果,研究團隊在上陳遺址剖面頂部的古土壤S5(距今46萬年)至底部L28(距今约214萬年)的20多個層位中,陸續發現就地埋藏的石器。

上陳遺址最老石器層位(S27~L28) 的部分石器與化石 (網上圖片)

上陳遺址最老石器層位(S27~L28) 的部分石器與化石 (網上圖片)

至於在更新世早期S15古土壤(距今約126萬年)至L28黃土(距今約214萬年)的17個層位中發現了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鑽孔器、石鎚以及手鎬和兩面器等,並伴隨有哺乳動物化石殘骸和碎片。然而,最老的石器發現於距今約210萬年至212萬年的層位中。

發現的石製品 (網上圖片)

發現的石製品 (網上圖片)

傳統觀點認為,非洲直立人在距今180至190萬年走出非洲,再向世界各地遷移。而非洲以外的藍田上陳遺址舊石器層位的年齡,遠早於這個時間。儘管目前尚未發現古人類的化石,也不知道是誰製造了這些工具,但是曾生活於此的古人類應該屬於人類進化過程中一個非常原始的種群。此外,石器主要賦存於古氣候相對暖濕的古土壤層位中,也為深入探索古人類的生存環境及其演化過程提供重要線索。報道形容,研究成果屬突破性,將促使後世重新審視早期古人類起源、遷移和擴散格局。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國「武王墩墓」果蔬清單大公開!檢測確認為:梅核、栗子及甜瓜籽

2024年04月20日 14:20 最後更新:18:16

楚國「武王墩墓」項目近日有新進展,出土了梅核、栗子及甜瓜籽等果蔬產品,為研究當時飲食文化提供了線索。

「武王墩墓」漂浮物含梅核、栗子及甜瓜籽

武王墩墓是目前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考古隊員在武王墩墓的東Ⅰ槨室中發現了一批漂浮的植物遺存,其中包括梅核、栗子、甜瓜籽等果品。

這些果品被初步鑒定為漿果和乾果兩類。由於腐化和炭化等原因,漿果只留下了梅核和甜瓜籽,而栗子則保存得相對完整,並展現出仍具有彈性的特點。

CCTV圖片

CCTV圖片

從植物學考古的專業角度出發,考古專家通常將果實歸類到植物分類中的「屬」這一級。至於武王墩墓發現的栗子,專家一般不再進一步區分是板栗還是其他細分種類。

為楚國飲食文化提供線索

此前在其他楚墓的考古發現中,也曾出土過相對豐富的栗子和梅核等果品。這些發現提供了對古代楚國飲食文化的了解。在本次武王墩墓的考古發現中,甜瓜籽也被發現在果品遺物中。

CCTV圖片

CCTV圖片

果品遺物主要在東Ⅰ槨室  不同槨室或具不同功能

考古學家還注意到,果品遺物主要在東Ⅰ槨室中發現,而其他槨室則未有發現。這可能暗示不同槨室具有不同的功能,放置的文物也因此而異。

央視新聞圖片

央視新聞圖片

墓葬的發現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據悉,武王墩墓位於中國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三和鎮徐窪村,自2020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並取得多項成果。這座墓葬的發現對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墓葬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後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CCTV圖片

CCTV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