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習馬二會的弦外之音 台灣需要認真聽一聽

博客文章

習馬二會的弦外之音 台灣需要認真聽一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習馬二會的弦外之音 台灣需要認真聽一聽

2024年04月13日 11:31 最後更新:11:40

 

作者:禾安,自由撰稿人 

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會見了來訪的馬英九一行。作為台灣地區卸任的領導人,2015年在新加坡的“習馬會”曾經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標誌性事件,然後從2016年開始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民進黨執政八年兩岸交流幾乎進入停滯期。

而馬英九這一次訪問大陸前夕更發生了大陸漁民在廈金海域捕魚遭到台灣方面惡意追撞致死的事件,讓外界擔心兩岸關係存在著“擦槍走火”的風險。

然而這一次,僅保留了國民黨改革委員會“諮詢顧問團”身份的馬英九以平民身份,從4月1日前往大陸參訪到10日習馬二會,這一次大陸方面對馬英九一行到來盛情以待,而同習總書記的“老朋友”會面的一些弦外之音,更是需要台灣仔細聽聽。

其一,這一次會見的地點選擇在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沒有選擇在福建廳或者台灣廳,顯示出了對馬先生訪陸的尊重與關照。

馬英九行前一直受到台灣綠營的苛責,認為馬英九出訪是“被統戰”,是“矮化台灣”。

而東大廳作為領導人會見到訪元首和領導人的地點,這一次大陸方面的安排也對馬英九以及台灣傳達善意。

馬英九先生年逾七旬還願意在這個紛擾時刻頂著台灣內部輿論的壓力訪問大陸,傳遞善意同時表達台灣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逢中必反”,對於這樣的“老朋友”,大陸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和禮遇,也是給同樣希望兩岸和平的台灣民眾傳遞善意和誠意。

其二,這一次雙方會見各自三分鐘的致辭,習總書記的致辭中“中國人”提到了3次,“中華民族”提到了六次。

在總書記的講話中除了“四個堅定”還重點提到了“三個沒有”,即:兩岸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

而馬英九先生的致辭中,提到了“中國人”有2次,“中華民族”有7次。

在致辭中馬英九也說道“兩岸如果發生戰火,對於中華民族都是不可承受之重”。這一次會見雖然也強調“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的立場,但是更多時間雙方都著墨在“中華民族”這四個字。

沒有就政治議題深入,而是強調“中華民族”為什麼?

因為長期以來民進黨操縱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裡,希望抹掉通過抹掉“中華”二字,來潛移默化的實現“台獨”的路徑。

包括李登輝主政期曾經找學者專家來論證“台灣人的祖先是南島民族”,民進黨一直在挑動台灣內部省籍矛盾時候,試圖創造所謂“台灣族”的概念。

用“中華民族”的大框架來同馬英九先生一行互動,也是基於兩岸目前的現實狀況,給彼此留有空間。

一面是避免支持“大中華”概念的藍營被“獨派”苛責,另一面也是傳話給綠營:兩岸認同中華文化的人大有人在,這是即使惡意操弄也割不斷的現實。

520在即,賴清德已經公開表態在兩岸政策上延續蔡英文的路線,然而根據日前所公佈的幾個重要人事安排中,包括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以及內定的“國安團隊”基本是舊人走位。

習馬二會提到的“中華民族”對於賴清德和他的執政團隊是一個“考題”,他如何來接,也會決定著兩岸關係有可能開闢新的對話空間,還是在他任內持續惡化。

而對於目前在野的國民黨,資訊也足夠明確。

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馬英九因為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說“兩岸關係發展要信任習先生”的表態,直接導致選前侯友宜大規模造勢晚會中馬英九不受邀請。

同樣目前在兩岸關係方面不敢談“九二共識”,甚至也有意避談“中華民族”的一些國民黨高層訊號。

其三,是青年,尤其是台灣青年。

馬英九二次登陸這一次依舊帶來了“大九學堂”的二十多名台灣青年。

在習馬二會的前一天,這些學生還參訪了北京大學,和大陸的青年密切互動。

習總書記在致辭中也多次提到“兩岸青年”,包括說“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兩岸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共創中華民族額綿長福祉,續寫中華民族歷史的新輝煌”。

一直以來大陸對於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交流都往來支持力度都空前,而這一次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大陸也看到,之前被認為是“天然獨”的台灣年輕人,在這一次選舉中並沒有將選票一邊倒的灌給民進黨。

這一次參訪馬英九帶領台灣年輕人既走近歷史文化古跡,同時又參訪比亞迪、騰訊、大疆這類台灣年輕人耳熟能詳的大陸科技企業,也是希望第一,台灣年輕人能夠更多的到大陸來走走看看,通過自己觀察來看到一個複雜多元更加真實的大陸。

第二,無論有心人士如何操縱,大陸始終對於台灣年輕人充滿善意,也會持續鼓勵有志於來到大陸發展的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馬英九先生結束訪陸行程之後回到台灣,而這一次訪問中綠營也沒有停止對目前已經是“一介平民”馬英九先生的攻訐和抹紅。

然而背後,綠營對馬英九一行訪問大陸的恐懼,究其根本是擔心掀開了民進黨執政八年兩岸關係大退步的遮羞布,證明自己在兩岸關係上無力破局的“心虛感”。

而對於台灣來說,要看到這一次大陸在兩岸升高的對抗情緒中,還願意釋放的善意和誠意,背後代表的“中華民族”的格局和胸襟。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構建多極化世界,中國作出了示範

2024年05月13日 11:47 最後更新:11:5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週,中國與位處歐洲的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開展的元首外交活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今年首場外訪為什麼選擇這三個國家,訪問意在傳遞怎樣的信號,值得持續關注。

總體而言,此訪最深刻的意義,是顯示出在推動世界秩序從單極向多極轉變的「世界觀」指導下,中國逐漸形成並掌握了一套具備複製推廣條件的「方法論」。

其一,秉持外交獨立自主

外交是各方互動,講求你來我往,你情我願。

中國需要歐洲三國,原因是希望在美西方陣營對中國崛起的遏制中找出並不斷放大空隙。

另一方面,歐洲也有求於中國,希望擴大雙邊經貿同時緩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熱戰局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中法長期以來「相互欣賞、相互吸引」,這呼應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外交領域的習慣,他始終相信個人化色彩是外交成敗的關鍵。

從上年訪問中國時的廣州茶敘,到本次在比利牛斯山脈的特色午餐,都能夠看出來。

作為歐盟的主要領導者之一,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代表了歐盟內部一種日益發酵的聲音,即不再願意無條件忍受美歐關係的不平等。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捲土重來正為美歐關係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歐盟對美國國內政治變化的無力感,疊加不平等產生的焦慮,正通過聯合國等越來越多的渠道反映出來。

雖然馬克龍在很多對華問題上立場強硬,但他也反覆強調「歐洲主權」的概念,敦促歐洲在能源、防務和經濟領域實現戰略自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歐洲就需要有著相似理念的中國繼續參與全球議題。

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戰略思想,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這也是中國在國際上形成最廣泛認同的外交思想。

看來以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為代表的不少國家,都高度認同這一點,這也創造了中國加快構建多極化世界的上乘時機。

其二,深化經貿互利共贏

塞爾維亞、匈牙利都是歐洲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匈牙利在今年下半年還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中匈關係在這個時間點的升溫,對於中歐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匈牙利在右翼總理歐爾班的領導下,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

這與其他一些考慮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歐盟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匈牙利不僅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歐爾班更連續三次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歐洲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去年上半年佔比達39%以上。匈牙利位處歐洲腹地,是亞洲國家進入歐洲市場的中轉地和集散地。

去年10月論壇後,歐爾班沒有直接回國,而是到深圳訪問比亞迪。時隔不到三個月,比亞迪去年12月宣佈在匈牙利設立歐洲首個整車製造基地。

除了比亞迪,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過去一年也宣佈在匈牙利投資設廠。

此次訪問,匈牙利政府再與中國簽署了包括鐵路、公路、汽車工業等領域合作在內至少16項協議。

中國也從上週四(5月9日)起,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匈牙利鮮食櫻桃進口。顯示出雙方深化經貿往來、拓展中歐市場的共同訴求。

其三,夥伴關係量身定制

中匈兩國領導人在此次訪問後共同宣佈,將中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冠以「戰略」「合作」「友好」等一級定語,還可進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創新」等二級定語,從而對雙邊關係作出更加細緻精准的定位,體現針對不同對象量身定制的獨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一些國家的夥伴關係的表述是「獨一無二」的,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與俄羅斯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在這個大背景下,5月7號,普京宣誓就任俄羅斯聯邦第八屆總統,也宣布本屆總統任期內的首訪國家為中國。

我們也可以暢想一下即將登場的中俄元首外交,那才是中國秉持多極化「世界觀」,應用這一整套外交思想的最佳舞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