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台島一片藍,“抗中”牌失效

博客文章

台島一片藍,“抗中”牌失效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台島一片藍,“抗中”牌失效

2022年11月28日 15:01 最後更新:15:10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台灣11月26日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全島一片藍,選舉結果讓西方輿論跌了滿地眼鏡。

他們預測,之前因美國政客佩洛西不顧中方反對竄訪台灣,解放軍展開大規模的圍島演習,島民會在選舉中倒向“台獨”派。

但結果顯示,台灣21個縣市長選舉,國民黨拿下13席,民進黨拿下5席,民眾党贏得1席,無黨籍參選人拿下2席。

西方預言破產了。

今次國民黨取得的勝利,比2018年那次還要大,拿回了台北、桃園、基隆這些大市。

特別是一些標誌性人物,包括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桃園市長參選人張善政、台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和新北市參選人侯友宜宣佈當選。

而民進黨只有2人當選﹕包括高雄市長參選人陳其邁、台南市長參選人黃偉哲宣佈當選,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台獨”派統霸全島的企圖,這是值得慶賀的。

選舉結果釋放了幾點重要資訊:

一是恐共抗中,是民進黨製造的氣氛,並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

今次選前,在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解放軍不得已採取了圍台軍演的強硬回應。

民進黨借此製造輿論,指大陸軍演不久將會是武統台灣,更刻意引發國際社會和一些反華政客不惜破壞國與國的關係,企圖引發台海關係的不穩定,從而推升民進黨民望的效應。

事與願違,民進黨今次大敗,除了台灣選民在地方選舉慣常的鐘擺平衡心理外,與綠營慣用「抗中保台」牌失效,也證實“抗中”絕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穩定是最基本的民心。

二是民進黨執政失敗,很多中間選民特別是年輕選民拋棄民進黨。

今次民進黨敗選與其近年執政的種種劣跡,激怒了廣大中間選民。

如台灣在疫情防控方面出現種種亂象,如死亡率居高不下,自產的高端疫苗效果不彰並涉嫌利益輸送,當局阻撓民間團體進口疫苗,造成參選台北市長的台灣抗疫前總指揮陳時中,成了選民洩憤的對象。

民進黨還利用網路水軍,抹黑打壓提出意見的人,有分析指出,今次選舉是近年來“仇恨值”最高的一次選舉。

另外,島內治安問題叢生、東南亞綁架騙案處置不力,也引發選民的強烈不滿。

三是蔡英文自大驕橫,年青人與民進黨漸行漸遠。

年輕選民曾經是民進黨的票倉,尤其是民進黨丟失的桃園、新竹兩市,是高科技知識青年雲集之地,丟失這兩市也喻意丟失年青人。

許多年青人抱怨物價房價高漲,對生活絕望看不到前景,正如台灣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指出,這次對民進黨來講,比較大的隱憂是年輕人好像背離民進黨,過去像台大、政大都會安排一些專車返鄉投票,這次選舉都取消了。

原因是民進黨擔心返鄉專車回到中南部,會投給國民黨。

而這次選舉卻相反,國民黨出現了幾位年輕亮眼的當選者。

正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這一次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的勝選,“讓我們看到走正道的路,露出了曙光。”

四是戳穿了蔡英文的大話,民進黨將結束其長期執政的企圖。

這次選舉普遍被視為台灣2024年大選的前哨戰,藍綠改變了台灣的版圖,國民黨經過改革,讓改革新秀站了出來,蔣萬安當選台北市長,連任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大勝對手40萬票。

國民黨女將柯志恩南下高雄背水一戰,在不占優的情況下,仍拿到40%多的選票而惜敗。

而中國國民黨在地戰將謝龍介雖然挑戰民進黨尋求連任的黃偉哲失敗,但對比4年前選舉國民黨的32%得票率,這次卻拿到近44%,得票率大幅提升10多個百分點,都說明國民黨的改革取得了成效。

而民進黨今次敗選,黨內派系必會再有一輪傾軋整合,誰能出戰總統大位仍難逆料。

綜觀這次選舉,我比較認同台灣《中國時報》同日發表社論觀點。

該報指出,民進黨當局近4年來在“反中”、“抗中”、“愛台”、親美路線上大踏步前進,這種失衡性的偏激政策惡化了兩岸關係,逐漸將台灣推向兵凶戰危邊緣,許多台灣民眾深切擔憂戰爭風險逐漸迫近,多認為因為民進黨挑釁難辭其咎,致使其選情更加蒙上陰霾。台灣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非作歹的執政者終將受到懲罰。

當然,對台灣地區而言,不可能一次選舉定乾坤。

自2010年至今的台灣選舉,藍綠的輸贏具有明顯的鐘擺效應,2018年的「韓(國瑜)流」,都未能撼動民進黨在全台的執政地位。

以今次選舉的輸贏,判斷2024年總統大選的結果,依然為時過早,關鍵是在台灣島內要形成一股政治力量,阻止“獨”派長期執政,這就是勝利。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構建多極化世界,中國作出了示範

2024年05月13日 11:47 最後更新:11:5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週,中國與位處歐洲的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開展的元首外交活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今年首場外訪為什麼選擇這三個國家,訪問意在傳遞怎樣的信號,值得持續關注。

總體而言,此訪最深刻的意義,是顯示出在推動世界秩序從單極向多極轉變的「世界觀」指導下,中國逐漸形成並掌握了一套具備複製推廣條件的「方法論」。

其一,秉持外交獨立自主

外交是各方互動,講求你來我往,你情我願。

中國需要歐洲三國,原因是希望在美西方陣營對中國崛起的遏制中找出並不斷放大空隙。

另一方面,歐洲也有求於中國,希望擴大雙邊經貿同時緩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熱戰局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中法長期以來「相互欣賞、相互吸引」,這呼應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外交領域的習慣,他始終相信個人化色彩是外交成敗的關鍵。

從上年訪問中國時的廣州茶敘,到本次在比利牛斯山脈的特色午餐,都能夠看出來。

作為歐盟的主要領導者之一,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代表了歐盟內部一種日益發酵的聲音,即不再願意無條件忍受美歐關係的不平等。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捲土重來正為美歐關係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歐盟對美國國內政治變化的無力感,疊加不平等產生的焦慮,正通過聯合國等越來越多的渠道反映出來。

雖然馬克龍在很多對華問題上立場強硬,但他也反覆強調「歐洲主權」的概念,敦促歐洲在能源、防務和經濟領域實現戰略自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歐洲就需要有著相似理念的中國繼續參與全球議題。

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戰略思想,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這也是中國在國際上形成最廣泛認同的外交思想。

看來以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為代表的不少國家,都高度認同這一點,這也創造了中國加快構建多極化世界的上乘時機。

其二,深化經貿互利共贏

塞爾維亞、匈牙利都是歐洲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匈牙利在今年下半年還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中匈關係在這個時間點的升溫,對於中歐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匈牙利在右翼總理歐爾班的領導下,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

這與其他一些考慮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歐盟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匈牙利不僅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歐爾班更連續三次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歐洲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去年上半年佔比達39%以上。匈牙利位處歐洲腹地,是亞洲國家進入歐洲市場的中轉地和集散地。

去年10月論壇後,歐爾班沒有直接回國,而是到深圳訪問比亞迪。時隔不到三個月,比亞迪去年12月宣佈在匈牙利設立歐洲首個整車製造基地。

除了比亞迪,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過去一年也宣佈在匈牙利投資設廠。

此次訪問,匈牙利政府再與中國簽署了包括鐵路、公路、汽車工業等領域合作在內至少16項協議。

中國也從上週四(5月9日)起,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匈牙利鮮食櫻桃進口。顯示出雙方深化經貿往來、拓展中歐市場的共同訴求。

其三,夥伴關係量身定制

中匈兩國領導人在此次訪問後共同宣佈,將中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冠以「戰略」「合作」「友好」等一級定語,還可進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創新」等二級定語,從而對雙邊關係作出更加細緻精准的定位,體現針對不同對象量身定制的獨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一些國家的夥伴關係的表述是「獨一無二」的,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與俄羅斯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在這個大背景下,5月7號,普京宣誓就任俄羅斯聯邦第八屆總統,也宣布本屆總統任期內的首訪國家為中國。

我們也可以暢想一下即將登場的中俄元首外交,那才是中國秉持多極化「世界觀」,應用這一整套外交思想的最佳舞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