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袁粲深諳「一木難支」 無悔死守石頭城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袁粲深諳「一木難支」 無悔死守石頭城

2024年04月05日 20:00

「一木難支」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隋朝王通所寫的《文中子.事君》中,當中有言:「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南北朝,南北分裂對立,正是世間紛亂之時。雖是南朝中國祚最為綿延、疆域最大的朝代,但其實南朝宋仍要面對政治動蕩的難題。然而,這個難題卻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得以解決,相反在劉昱登基為帝後變得更為複雜。少時聰明好動的劉昱在稱帝後逐漸暴露自己殘暴的本質,橫暴的統治加上台城大亂時在敵軍面前失聲痛哭,都令他顏面全無。與之相反的是,將軍蕭道成因平亂有功,又與權臣阮佃夫交好,可以說是在朝野中威信盡立。權勢日盛蕭道成的更是在劉昱被殺後,親手擁立了先帝劉彧三子——劉準,是為宋順帝。

影視劇中宋順帝的形象。(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宋順帝的形象。(網上圖片)

其實劉準只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畢竟實權都被蕭道成牢牢掌握在手中。居高已久,自然心有異心,擁立有功的蕭道成也不例外。在一手掌權的情況下,蕭道成行事越發恣肆,甚至萌生出篡奪王室的念頭。蕭道成的意圖自然瞞不過世人的眼睛,大臣袁粲和劉東一眼就識破他不軌之心。為了除害蕭道成這個政治腫瘤,袁粲和劉東兩人密謀刺殺蕭道成。可沒想到事機不密,刺殺一事被蕭道成同黨褚淵給知道了。褚淵轉頭就向蕭道成告密,惹得蕭道成勃然大怒,馬上派部將戴僧靜前往討伐袁粲。

將軍蕭道成。(網上圖片)

將軍蕭道成。(網上圖片)

當晚,蕭道成就把石頭城重重包圍了起來。眼見兵臨城下,大勢己去,袁粲都忍不住嘆了口氣說道:「我忠正一生,沒想到還是力挽不了狂瀾啊!雖然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正在崩塌的房屋,但我袁粲可不會退縮!為了名譽,為了義節,我都要死守這石頭城!」

後來黑夜潛行的戴僧靜很快就闖入城中。正在他舉刀之時,袁粲的兒子一個箭步衝到父親跟前,以身為父擋刀。一瞬間,溫熱的鮮血濺落在袁粲的臉上,而刺鼻的血腥味也在印證著兒子生命之火的消逝。只見袁粲顫著手,緊抱著兒子搖搖欲墮的身軀,低喃道:「我是個忠臣,而你是個孝子。我們死而無愧 ⋯⋯」就這樣,曾是朝廷「四貴」之一的袁粲倒在兒子的血泊中,而兩人死時緊握的的雙手也成為了正義的象徵。

石頭城破,天泛紅。不知不覺間,一首民謠在南朝宋中流傳開來:「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木難支」這個成語,意指事情已經到了非常艱難危急的時候,早就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可以挽救的了,也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牧童談治國 只要去除「害群之馬」

2024年04月29日 20:00

「害群之馬」是很常見的成語,意思也簡單直接,但大家能說出它的出處嗎?「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賢人大隗。黃帝一行人來到襄城原野時,迷失了方向。這時,黃帝一行人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他們就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孩子說:「當然知道了。」黃帝說:「那麼你知道大隗住在哪裡嗎?」 孩子說:「知道。」

一群馬 (網上圖片)

一群馬 (網上圖片)

黃帝說:「你這孩子真讓人吃驚,你不但知道具茨山的位置,還知道大隗住在哪裡。那麼我問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像你們在野外遊走一樣,只管前行,不要把政事搞得太複雜。我前幾年在塵世間遊歷,常患頭昏眼花的毛病。有一位長者教導我說:你要乘著陽光之車,在襄城的原野上遨遊,忘掉塵世上的一切。現在我的毛病已經好了,我又要開始在茫茫塵世之外暢遊。治理天下也應當像這樣,我想用不著我來說甚麼。」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黃帝說:「治理天下,確實不是你的事情,可是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究竟怎樣能治理好天下?」牧童不肯回答,黃帝又問,牧童只好說:「治理天下,就像我放馬一樣,只要能祛除妨害馬兒自然成長、繁衍的東西就足夠了。」黃帝大受啟發,稱牧童為天師,再三拜謝牧童,方才離開。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害群之馬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群體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人群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馬的危害,並且在日常中加以抑制,直接關係到群體的生死存亡。成語告訴人們,對於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以免給國家、集體人民造成更大的損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