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為什麼多數地圖都上北下南?

歷史長河

為什麼多數地圖都上北下南?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為什麼多數地圖都上北下南?

2016年07月20日 00:15 最後更新:08月25日 04:08

大家可能會察覺到,現今絕大多數的地圖都是「上北下南」,除了google map這類電子地圖可讓你東南西北隨你點擺。不同種類的地圖,所指的方位大多數是以北方向上的,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有沒一些不是「上北下南」的地圖?

《趣看歷史》專欄早前有介紹過中國古地圖,雖然它們在方位、 比例上都與我們熟悉的地圖有明顯的差別。不過,在受到西方影響之前,古地圖的視覺呈現蘊含著科技、 藝術、 文學、 政治、 哲學的多重元素,所以繪製地圖的人,一定很博學。

漢西域諸國圖 (網上圖片)

漢西域諸國圖 (網上圖片)

也許受到西晉裴秀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影響,除了幾乎無地圖殘存的元朝,由宋到清的國家地圖幾乎以北為上。但也有例外, 比如一些古代海防圖、 邊防圖、 方誌附圖等就沒有統一的方位規則。與現代地圖「上北下南、 左西右東」的慣例不同,中國古代地圖並沒有這方面的製圖限制。《江西省輿圖》採取的便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設定。《南京至甘肅驛鋪圖》的卷尾部分,還能讓人站立兩側, 同時閱覽。《各省沿海口隘全圖》則採取上西下東的方式。

清代繪《江西省輿圖》,顯示上南下北 (網上圖片)

清代繪《江西省輿圖》,顯示上南下北 (網上圖片)

放眼世界, 地圖默認指向更加複雜, 絕非統一。 比如古阿拉伯人,可能是聖城麥加在阿拉伯世界的南方, 所以他們的地圖習慣以南為上;又例如一些很早期的埃及地圖,可能因為尼羅河水由南向北流之故,也是以南為上,剛好和西方相反。

不過,和大部分的現代規範一樣, 歐洲人用他們的繪製習慣統一了全球的地圖模式,只是在最早期的時候,他們將自己的國家放置在地圖的最頂端。所以,地圖的「北上」的確立就有偶然性了。

(1154年)阿拉伯地理學家穆罕默德·伊德里西的地圖,南方為上,聖城麥家置中 (網上圖片)

(1154年)阿拉伯地理學家穆罕默德·伊德里西的地圖,南方為上,聖城麥家置中 (網上圖片)

地圖「北上」的方式,也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羅馬帝國時期, 地中海內部以及跨海域的海上貿易愈發繁榮, 地中海東部貨物集散地的亞歷山大港,當地人因此獲取豐富的歐亞大陸的地理知識,為早期地圖製作提供了必要資訊。生存於約公元2世紀的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就是製圖的佼佼者。他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地理學指南》,描述了地圖投影法,決定了地圖的呈現方式。

(15世紀) 以托勒密的描述繪製的世界地圖 (網上圖片)

(15世紀) 以托勒密的描述繪製的世界地圖 (網上圖片)

「地圖投影法」是一種用了數學法則,將地球橢球面上的經緯網轉換到平面上的方法,將曲面向平面有序的轉化。可能是為了地圖投影的便利, 奠定了上北下南的位置分佈。這樣的偶然,令到人類長久以來,習慣「上北下南」的原則。只要我們有能穩定方向的工具,事實上無論「北上」或「南上」,甚至「西上」、「東上」 都可以操作,我們以北極星、指南針定軸線只是方便了北上傾向,也並非必要條件。

往下看更多文章

土力工程處推出中學地理數碼教材 呈現本港常見岩石高清立體影像

2023年11月06日 14:27 最後更新:23:49

土力工程處與教育局推出中學地理數碼學與教支援教材,包括在教材應用創新科技、例如使用攝影測量技術,呈現本港常見岩石等高清立體影像,便利師生認識及觀察。

土力工程處早前邀請地理科教師為顧問,討論如何改善教材。新教材包括利用全景模式,拍攝並製作有關糧船灣、蒲台島及東平洲的虛擬地質察路線,覆蓋本港三大常見岩石,即火山岩、花崗岩及沉積岩。

(土木工程署拓展署圖片)

(土木工程署拓展署圖片)

當局考慮到有關地點偏遠,教師較難安排實地考察,透過虛擬考察可讓學生隨時參與,亦有助教師在實地考察前做準備。根據教育局課程大綱編排,有加入防治山泥傾瀉及斜坡管理等知識。

(土木工程署拓展署圖片)

(土木工程署拓展署圖片)

當局表示,極端天氣下,需提高社區抵抗山泥傾瀉災害能力,希望透過新的數碼教材,讓學生可更掌握有關斜坡安全及地理相關知識,提升有關意識及警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