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由遠及近,「顏色革命」的陰影仍未消失

博客文章

由遠及近,「顏色革命」的陰影仍未消失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由遠及近,「顏色革命」的陰影仍未消失

2024年02月05日 11:03 最後更新:13:1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在寫文章前,我看到一則資料,是研究美國干預其他國家選舉的先例。

據卡內基-梅隆大學國際關係助理教授多夫.萊文研究,1946—2000年,美國以公開或秘密形式干預他國選舉的事例就有81起。

2018年2月17日,《紐約時報》記者斯科特.沙恩在報導中寫道:“美國中央情報局在20世紀50年代幫助推翻了伊朗和瓜地馬拉的民選領導人,又在60年代支持其他幾國的暴力政變,還策劃了暗殺行動”。

報導中還指,近些年,當局還支持拉丁美洲、中東和亞洲的國家,以「顏色革命」改變推翻當地政府。

今天香港政府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是经歷了國家安全受嚴重威脅,尤其是2019年的港版「顏色革命」,對於每一位真正關心愛護香港的人士來說,都是極其慘痛的經歷。

不過還是有部分聲音認為風波已經過去,對立法的必要性存有疑慮。對此,我們可以認真討論一下,那雙煽動「顏色革命」的手,真的收回去了嗎?

「顏色革命」的背後運作具有高度複雜性、有組織性和隱蔽性

就在最近,關注於中亞地區事務的「StanRadar」網站先後發佈系列文章,詳細介紹了美國資助吉爾吉斯坦國內親西方媒體及非政府組織,開展信息宣傳戰、試圖騎劫吉國政府施政的情況。

文章提到,吉國親西方媒體正賣力反俄,詆毀俄羅斯的出版物和電視台,宣稱其的宣傳操縱了公眾意識,對吉爾吉斯人民的思想產生了消極影響。

吉爾吉斯坦有著慘痛的經歷,幾次「顏色革命」給該國帶來了巨大破壞和經濟危機。

特別是2005年所謂的「鬱金香革命」和阿卡耶夫總統政權更迭之後,國家陷入到蔓延至今的衰退和經濟危機中。

在這樣的深淵中,一個國家和社會只會越陷越深。

危機背後,是以美國政府為代表的一些海外的勢力從未停止過對吉國政局的野蠻干預和針對其社會的輿論塑造。

在執行過程中,美國針對吉爾吉斯坦形成了以國務院-中情局-國防部-國際開發署為軸心,各行政分支部門提供輔助性支撐,以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為實踐主體的複雜執行機制。

這一執行機制還具有鮮明的去中心化特徵,即多主體在同一層次或不同層次發揮著同等重要的功能。

在政府層面,國務院、國防部作戰司令部和中情局在實踐上扮演大腦的角色;在社會層面,社會組織和跨國公司也在其中發揮著積極主動且極具破壞力的作用。

包括美國政府及組織在內的境外勢力,習慣於使用設置政策議程的工具——新聞媒體機構,在吉爾吉斯斯坦本地「獨立媒體」的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奇怪的是,美國當局稱他們所資助的媒體為「獨立」媒體。

然而,獨立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出版物已經連續幾年接受華盛頓的撥款,基本上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的授意下工作的。

這些境外勢力的代理機構充分調動起其爪牙,引導社會輿論與觀眾的認知。

通常情況下,這些宣傳運動是境外勢力煽動「顏色革命」第一步,然後是組織非體制反對派和非政府組織的集會,逐漸形成有犯罪組織和極端分子參與的大規模騷亂,最後便是奪取政權、扶植傀儡政府。

有針對性地防禦,有前瞻性地預防

講回此份《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公眾諮詢文件》,其中詳細說明了五大類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大部分建議都是完善現行的法例,少部分按香港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新增了一些罪行,以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各類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其中就包括「境外干預罪」,即禁止任何人以關鍵失實陳述、使人精神受創或蒙受財政損失等手段,配合境外勢力干預國家和特區事務。

這正是對症下藥的關鍵一招。

「五眼聯盟」作為干預他國的高手,其成員早已紛紛為「境外干預」訂立法律。

英國在2023年7月11日通過的《國家安全法案》(National Security Act)當中將「外國干預」定義為刑事罪,一經定罪,最高刑罰為監禁14年並處以罰款。

同樣,相較於特區政府的立法建議,澳洲的《2018年國家安全立法修正案(間諜活動及外國干預)法》,其「外國干預罪」也較香港更為嚴格。

由此可見,香港特區政府此次提出建議設立「境外干預罪」,正是對症下藥的關鍵一招。

縱觀世界各國,國家安全立法權一般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行使,鮮有中央將該權力授予地方立法機關行使的情形。

由此可見,將國家安全立法權授予香港特區是中央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基本方針而作出的特殊制度安排,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特區高度自治權的尊重和信任。

與此相對應,香港特區政府也要充分珍惜這份信任,盡早完成二十三條立法工作,盡快堵塞國家安全的缺口。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香港看布林肯訪華

2024年04月29日 13:30 最後更新:13:53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在中美圍繞許多議題呈緊張甚至是衝突的狀態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週一連三日訪華。

「中方樂見一個自信開放、繁榮發展的美國,希望美方也能積極正面看待中國的發展。」中國領導人的發言一錘定音,清晰表達了中方一貫的立場。

布林肯週五晚,於美國駐華大使館召開記者會,也表達了「美國無意阻礙中國發展,也不是為了想與中國經濟脫鈎。」

看來,布林肯此訪意在對外釋放兩國關係緩和信號,真心實意也好,又或是表面功夫也罷,大國關係緩和總比衝突加劇要好。

但這樣的緩和能去到何種程度,又能維持多久,恐怕外界各有判斷。

近些年,香港已經是中美兩國戰略博弈的前線,香港想從大國交手的縫隙中獲取利益的機會會越來越難。

傳統的國際資金(主要是美國、歐洲資金)去往中國內地,經香港大進大出的模式遭遇挑戰,香港金融行業長期形成了服務中國企業到香港市場上市的路徑依賴,目前看來也不容樂觀。

歷史上,香港最大特点是“国际化”,而最大卖點是“轉型快”。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香港下一階段金融業務可以轉攻跨國企業財資管理,市場的開拓也可以更多地面向中東、東盟地區或是其他全球南方國家。

國際財資中心的搭建是香港金融新的增長機遇

一個成熟的國際財資中心由眾多跨國企業的境外司庫平台組成,一般而言這些司庫平台承擔著企業境外資金管理、資金服務、資金運作等方面職能。

香港金融市場開放、服務種類齊全,且沒有外匯管制,便利企業以香港為基地管理及調配多地資金。

而香港與內地資金流動日益頻繁,產品種類豐富,香港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中心,資金池規模佔全球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的一半左右。

同時,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與中國內地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資本聯繫。

內地企業如果能夠以香港作為樞紐,匯聚全球資金、打通境內外通道,將有助於產品和業務走向國際市場。

香港在國際財資中心的搭建上,已經積累了不錯的基礎。

在財稅優惠方面,2016年香港引入了新的稅務措施。包括利息支出稅收扣除規則。

企業財資中心支付給集團非香港註冊子公司的存款利息可予以稅前扣除;以及合資格財資管理公司的合資格利潤利得稅優惠規則。對合資格的企業財資中心的合格利潤享受稅率優惠(8.25%)。

在匯率風險管理上,香港的匯率對沖產品有助跨國企業應對貨幣匯率波動,經營者可以通過香港集中管理外匯風險。

在融資方面,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鉤,加上香港的融資成本低,在匯率較穩定或外匯管制較寬鬆的國家投資時,從香港獲得美元貸款的總成本較當地貸款成本低。

考慮到投資目的地的外匯風險和融資成本,跨國企業海外業務的營運資金也會考慮從香港借款到當地使用,而非直接在當地融資。

將國際財資中心和貿易中心功能相結合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在物流、離岸貿易服務等相關網絡、人才與業務經驗豐富。

過往香港離岸貿易的重點是幫助國際品牌在中國內地尋找和搭建廉價生產線,未來的重點將是服務內地品牌和優質產品「走出去」。

從這一轉變來看,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轉型與國際財資中心的建設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和自洽性,協同發展的潛在空間巨大。

內地企業在港設立全球採購中心,能夠有效提升跨國供應鏈管理水平和議價能力。財資中心的搭建,又可以使企業在香港透過多種融資方式,例如流動貸款、信用證等,滿足原料貿易資金快速周轉的需要。

布林肯訪華也告訴我們,要平衡傳統與新興市場

香港的金融和貿易行業,在傳統上以服務中國內地、美國、歐洲、日本市場為主,這些市場有最成熟的製造能力和購買力。

從布林肯此次訪華可以看出,美國領導層也十分清楚,任何一個經濟體要運轉,傳統的成熟市場就不能輕言放棄。

美國都不肯放棄中國市場,香港要做國際財資中心和貿易中心,也不應主動放棄傳統市場。

另一方面,以東盟為代表的新市場,潛在市場空間巨大,也要加緊開拓,以填補地緣政治局勢動盪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留下的空間。

上週文章曾講到,新加坡未來將更加重視自己作為東盟領導者的角色,這也是看到東盟將成為國際貿易和產業鏈轉移的熱土,戰略價值快速上升。

香港具備與東盟地區合作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在現有雙邊自貿協定的基礎上,以進一步在貿易和金融上與東盟融通,以吸引更多企業借助香港管理資產和拓展業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