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蜜月期不太長

政事

蜜月期不太長
政事

政事

蜜月期不太長

2017年04月07日 22:10 最後更新:22:22

林鄭月娥當選特首之後,在政治上表露比較柔和的身段。 除了落區抱BB之外,也盡量與泛民溝通協調。我一直說林鄭不是「 C Y 2.0」而是「煲呔0.5」,現在看果然如此。

「煲呔曾」當特首時,盡量走與泛民親和的路線。而CY在 任期內,則顯露出對本土派以至泛民的強硬作風。 而特首治港手段是高壓抑或懷柔,除了關乎個人風格外, 多多少少也反映了中央對港政策的兩個面。有些人理解為中央的「 鷹派」和「鴿派」,我則認為中國只有一派, 主要看最高領導何時運用什麼方法,去處理香港問題, 也是一個中港互動的結果。

林鄭希望推高民望,向泛民伸出橄欖枝是一條捷徑, 其中一招是拉攏更多泛民人士入閣。 民主黨創黨成員羅致光是林鄭希望大力羅致的人選。 羅致光上月拿到了回鄉證,並於上週兩度返回內地。 雖然只是做一些民間考察, 但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中央對他開綠燈的意思。

林鄭行出第一步,在政治上吹「和風」, 聞說民主黨亦打牌給她,說對她要有一段「觀察期」。 所以大家近排覺得本地政治比較和緩,泛民轟林鄭月娥的火力收斂。

由現在到林鄭7月1日上任之前, 可以視為她與泛民的蜜月期。 林鄭掌控本地決策和相當部份人事任免資源。例如每年50億元的教 育撥款,她可以多聽教協的意見。但真正最敏感的政治決定, 卻掌握在中央手中。所以,嚴格而言, 林鄭在社會民生議題有很大話事權,可以自由出牌。 但在政治議題上,她只是一名中間人,拉攏中央和泛民的關係。 林鄭的政治密月期長短,除了看她本人能力之外, 關鍵還是要看中央和泛民的取態。

先分析阿爺的態度,其實已經擺在枱面。我之前都提過, 中央最高領導會以毛澤東的「矛盾論」去看香港的政治局勢, 將反對派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本土派和獨派, 由於他們提出的政治主張,是中央永遠不會接受的, 所以亦是主要打擊的對象。

次要矛盾是傳統泛民,特別是民主黨、教協、 公民黨這些政治組織。按矛盾論原則,要孤立打擊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是可以拉攏的對象。只要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 中央對傳統泛民都會有一定的妥協空間。發還回鄉證給他們, 就是中央表達善意的一種方法。

現時不少建制派中人向中央呼籲,給林鄭多一些空間, 讓她能夠有更多的籌碼,去打好香港的牌局, 相信中央也會雅納善言,7月1日香港回歸20週年習主席會訪港, 本地少些衝突,多些和諧,對中央是一件好事。不過, 去到原則性問題,特別是打擊獨派方面,中央好難會讓步。

這場遊戲的另一大玩家是泛民,泛民需要選好路線, 究竟會與特區政府和中央「打」?還是「和」?聞說民主黨的乳鴿( 年青泛民),對黨高層最近與林鄭採取比較和緩的態度, 開始有微言。這些年青人可能不明白,以民主黨為例, 如果他們採取激進路線,如何激得過本土派呢? 理論上, 與中央和解,是傳統泛民比較好的出路, 問題是他們能否頂很住內部、特別是年青人的壓力。

林鄭的蜜月期可能短到只有三個月,到她上任之日, 就是考驗之時,其中一場大仗,可能就是高鐵的「一地兩檢」法案。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英教導我們人權標準

2024年04月26日 23:33 最後更新:04月27日 00:30

正當美國和英國仍然就香港23條立法喋喋不休之際,他們國內就出現了一道又一道的美麗風景線。

第一,美國校園的反戰浪潮。拜登政府被巴以戰爭搞到焦頭爛額頭,亟欲將注意力轉到烏克蘭戰場,到處質疑中國支援俄羅斯。可惜這個轉移注意力的政治操作不太成功,美國國內特別是大學校園之內,燃起了暴烈的反戰之火。最近一個星期,美國的名校爆發大規模的示威浪潮,大量學生不滿以色列在加沙的戰爭,導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在校園內紮營抗議。由於美國國內猶太勢力強橫,策動政客連番向大學施壓,大學紛紛出招清場,結果就爆發一波又一波的衝突。這兩星期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始,警方進入校園拘捕示威學生,導致數百個哥大的老師及教職員也出來抗議,要求釋放學生。

接著南加州大學都出現清場事件,洛杉磯警方在4月24日在南加校園逮捕了數十名示威者。據傳媒報道,數百個學生在校園抗議,其實相對和平,學生高舉寫著「自由巴勒斯坦」、「停火」和「沒有學費就沒有戰爭」等標語。到洛杉磯警方介入清場時,只有100多人留下,對抗場面亦不算激烈,沒有太多暴力發生,只有個別事件例如學生將一樽蒸餾水掟向警察防線,其餘抗議者基本上在示威過程保持和平。

當然,南加大的學生並沒有香港2019年校園示威那樣,示威者在大學製造數以千計的汽油彈,用汽油彈襲擊警方,並且用弓箭射擊警察。但美國的和平示威者照樣被警方拘捕。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曾經指香港的示威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現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就在美國全國大學校園遍地開花。美國警察火速清場,學校配合停止上實體課,全面改為上網課, 為何不見到美國有譴責「警暴」的聲音?如果套用美國同一標準,香港可以考慮制裁美國的高官,起碼要禁止洛杉磯警察首長入境香港。

第二,英國將難民轉送盧旺達。如果講侵犯人權程度,美國的緊密盟友英國就更加離譜了。英國在本周決定要將非法移民遣送到盧旺達,周一(4月22日)經過上下議院馬拉松式8小時辯論後,通過「盧旺達計劃」。這個拖延了兩年的遣送非法移民計劃,終於獲得通過。

「盧旺達計劃」最早是由英國前首相約翰遜提出,並在2022年4月和盧旺達政府達成協議,英國將部分非法入境的難民轉送到盧旺達,英國政府預付1.2億英鎊,由盧旺達處理這些難民。計劃之後得到兩任首相卓慧思和辛偉誠支持,但遭到國內外廣泛反對,指計劃嚴重侵犯人權。當時英國已經如箭在弦,在2022年6月要將難民押去機場,準備送往盧旺達,但最後一刻歐洲人權法庭叫停了盧旺逹計劃,阻止了飛機起飛。

之後英國政府一直在各級法院打官司,但最後被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計劃不合法,理由是盧旺達並非安全的第三國,而且難民很可能會被遣送回母國。不過,辛偉誠並沒有把英國最高法院的裁決放在眼裏,並表示政府會繼續推進這個計劃,由他擔任首相的一刻開始,就全力推進計劃,最後將法案提上國會。但在國會冗長的辯論當中,關心的主要不是人權問題,而是計劃太貴。

反對黨工黨攻擊盧旺達計劃,理由是費用太高,每遣送一名非法移民,當初預計要花17萬英鎊。而早在2022年,非法進入英國的移民人數已超過4.5萬人,考慮通脹等因素,英國政府在未來5年,要花費高達3.7億英鎊,才能夠將1%的非法移民送走,要全部送去盧旺達就需要370億英鎊,可以說是天文數字。英國人關心預算多於人權,相當現實。

想當年香港還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指令香港做「第一收容港」,全面收容越南船民。由歷史事例可見,叫人做事容易,自己做事艱難,雙重標準,莫此為甚。

觀乎美英的人權狀況,他們還好意思對香港的情況指手劃腳,既要制裁香港官員,又說要限制香港官員入境。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什麼是「面皮三尺厚」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