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500億的創科 土炮的AI

博客文章

500億的創科 土炮的AI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500億的創科 土炮的AI

2018年03月06日 14:29 最後更新:14:30

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於國情諮文中提出 「精準醫療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精準醫療強調透過分析個人的生物醫學資料(如基因、身高體重、 血壓血糖、過去病史、家族病史),在傳統的病患症狀描述及常規檢查之後,更精準的提出最適合病患者的個人化治療方法及藥物。2016年,我國發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其中醫療器械科技是重點的創新專項,目標是推進醫療診斷技術,優化醫療服務,為健康保障體系奠下穩固的基礎。

2018年我城的財政預算案,政府預留500億支持創科發展。筆者於本地人工智能醫療影像初創企業工作,看到政府「會預留一百億元支持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本應十分高興,但繼續閱讀下去發現政府重點為「吸引世界頂尖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來港,與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進行更多中下游研發項目」,心情則有點複雜。筆者絕對認同基礎研究及吸引科研人才的重要性,但正如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於報導中所形容,似乎政府在支持非牟利機構毫不手軟,但面對私營科研機構就相當卻步,因害怕被指官商勾結,因此令所花的錢不能夠落地。

其實,本地土炮的人工智能科研的水平絕對不能小覷,早前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舉辦了一個人工智能的論壇,展示了工程學院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項目與科研成果。

論壇由香港首隻AI 獨角獸商湯科技的創辦人湯曉鷗教授以《人工智能的中國式文藝復興》為題主講,指出以頂尖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來看,中國科技企業目前在AI發展的貢獻仍是不及歐美企業,而商湯正一直在這個領域上努力作出貢獻。

   26758176_10159734348105462_5960399236555966209_o   

在醫療科技方面,由歐國威教授介紹「外科手術與機械人結合的下一波醫療創新」,歐教授於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本科及碩士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學位,然後加入加州醫療器械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參與研發達芬奇(da Vinci) 單創口手術平台。歐教授指出目前手術用機械人的開發遇到最大的技術瓶頸,在物料上如何做到既有彈性而不失堅硬,在導航上如何因應自己的位置與體內的變化做到精準的定位。歐教授以無人駕駛汽車比喻,路本身是大概不會改變的,但身體內的環境是會改變的,而且,手術用的機械人是會與身體有互動,大大提高了定位的技術難度。

26850417_10159734534505462_762428297452340126_o   26840659_10159734534550462_4329559591847304460_o

另外,生物醫學工程的湯啟宇教授介紹了人工智能如何應用於醫療保健之上,除了上述提到手術機械人可以幫助外科醫生做手術之外,還介紹了應用人工智能分析磁力共振醫療影像可以協助早期檢測認知障礙症。湯教授主力研究的是機械手與腳,偵測人類移動意圖,協助腦神經病者復康訓練。另外,湯教授亦提及穿戴式裝備能搜集大量的生物醫學數據,以人工智能去分析此等生物醫學數據,有助疾病的預防與治癒。

IMG_5667   IMG_5662

在另一個訪問中,歐國威教授指出其中一個吸引他從美國回流母校任教的原因,是希望透過「教授進階機械人學以及機械電子學,幫助大學彌合研究樣本與商業產品之間的鴻溝。」歐教授並指出他「在業界工作了接近十年,深知這道鴻溝非同小可,在醫療器械研發領域尤甚。有了好主意,也未必能研發出好的產品。」歐教授此言,正正回應了我城目前在基礎科

研之外,在科研商品化、以致在商品化之後的持續研發與推廣正欠缺關鍵的支持。

 

筆者曾經聽過申請國內科研基金的講座,講者指出國內的科技企業由國家、省、市,層層都有資助,他們的概念是希望裁培出成功的企業,未來在稅收上可以收回這筆投資之餘,並帶來可持續的收回。筆者不知道此等「官商勾結」的想法在政治或經濟學的嚴謹分析下是否站得住腳,但在我城這個房地產與金融獨大的經濟體系之下,總覺得值得我們深思。




YM Ch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少訊創新科技大賽激發學童科創潛能 9歲少年設計發明逾60項

2024年05月09日 00:01 最後更新:10:38

警務處舉辦「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逾145名參賽者在超過1600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獎,其中有9歲少年學習編程2年,至今已有超過60項設計發明。

警務處舉辦「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各獲獎者分享創作經歷。巴士的報記者攝

警務處舉辦「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各獲獎者分享創作經歷。巴士的報記者攝

為讓中小學生綜合運用STEAM知識和技能,警務處少年警訊主辦「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讓學生透過體驗學習,於「出行」、「生活」、「環境」及「經濟」等範疇上,提出創新可行的方案以實踐「智慧城市」的概念,大賽吸引逾1600名來自近170間中小學校的學生參加,超過145名參賽者獲獎。

香港培正小學的楊曉悅同學以「發電減壓閥2.0」獲得高小組冠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培正小學的楊曉悅同學以「發電減壓閥2.0」獲得高小組冠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培正小學的楊曉悅同學以「發電減壓閥2.0」獲得高小組冠軍,她利用水瓶、水管、壓力計等材料,發明了一個發電減壓閥,利用水流的壓力動能推動閥內水車,將動能轉換為電能,供電力裝置使用,同時,楊曉悅在發明中融入樓宇食水品質及安全管理概念,加入溫度探測器,通過水溫推測水中餘氯含量,當食水餘氯耗盡時,減壓閥就會發出警報,提醒用水人士不要直接飲用食水。

從構思到設計成品,楊曉悅花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並在家裡試驗多次,小有成效。她表示,創作靈感來源於在親戚家見到減壓閥,了解到減壓閥對樓宇的食水供水系統十分重要,於是萌生出發明減壓閥的念頭,希望能夠通過發明,幫助長期病患或者長者注意食水安全。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巴士的報記者攝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巴士的報記者攝

來自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今年9歲的蔡錡浚從2年前開始接觸編程,並利用編程進行創造發明,目前已有60多個發明設計,獲得許多獎項。蔡錡浚表示,「水浸車,No Way」的創作靈感來源於2023年的超強颱風「海葵」,當時錄得一小時雨量一度高達158.1毫米,許多停車場的車都受到影響,而蔡錡浚本身十分喜歡汽車,因此希望能發明設計以幫助停車場,避免出現「水浸車」的情況,減低車主損失和涉水救車的危險性。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巴士的報記者攝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巴士的報記者攝

「水浸車,No Way」以嵌入的方式安裝在停車格內,並配備高敏感度的水位感應器以及伺服馬達Servo,蔡錡浚設計了相應的程式,當水位超過程式所設定的高度,伺服馬達將自動把車子抬高,同時發出警報聲提醒周圍車主。目前該設備僅能在電腦上操控,蔡錡浚亦打算再進一步改善,希望能通過加入手機APP等形式讓車主可以遙距控制,增加靈活性。

(從左到右)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從左到右)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為「虛擬交通安全城」,由來自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陳曉澄、李美琳、林美喬創作設計。「虛擬交通安全城」利用VR技術,在Cospaces平台上製作虛擬道路安全城,以包括濕地公園在內的4個輕軌站作為遊戲場景。玩家戴上VR眼鏡後,能體驗真實道路情景,並解答各種道路安全問題。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遊戲分為「地區交通知識」和「交通法例冷知識」兩個主題,之後更會加入「新法例宣傳」。在第一個主題中,玩家需要在輕軌站找到出入站處理器以及車票購買機,在第二個主題中,玩家需要判斷在一些意外狀況下最佳處理方法。

該項設計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交通安全城」,她們一直有關注警務處的宣傳教育工作,其中最吸引三人的是交通安全城,為民眾提供模擬道路環境,學習基本道路安全知識。但三人留意到,交通安全城只設立在沙田、觀塘與北角三個地區,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實地體驗,因此萌發設計「虛擬交通安全城」的想法,為確保遊戲的真實性和教育效果,三人分別負責實地拍攝、編程設計以及設計問題等工作,並在Cospaces平台加入360度照片,模擬車輛行駛、行人移動和交通事故等情況,希望藉此讓更多人了解道路安全知識及法例。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