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通關無望只因觀念魔障

博客文章

通關無望只因觀念魔障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通關無望只因觀念魔障

2021年08月31日 19:55 最後更新:09月01日 03:17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香港已經長期本地新冠肺炎確診清零。當中偶爾有一些本地個案,但確診者可能在機場工作或和外來人有接觸,相信不是在本地社區感染。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何本地零確診,仍然不能和內地通關呢?

早前話內地由南京機場開始爆發疫情,傳播的是Delta新變種病毒,是內地有疫情,所以中港兩地暫不商討通關。

好了,內地在一個月內快速控制了疫情,成為全球唯一一個可以控制Delta變種病毒爆發的國家。內地感染再度清零,那麼內地和香港是不是很快可以通關呢?

每次問這些問題,都只能得到一個負面答案。反觀澳門,過去長期和內地免隔離通關,即使短暫爆發疫情,疫情過後相信很快能和內地恢復通關,為何香港搞來搞去和內地也通不了關?

據可靠消息話,本來中港兩地同時清零,已為通關製造上佳條件。不過只因特區政府一個堅持,未來通關的情況甚不樂觀。

消息指內地認為兩地通關需要健康碼,方便萬一有疫情時可以控制追踪。但特區政府就不贊成用健康碼,所以就大纜都扯唔埋。

要明白問題的爭拗點,首先要了解內地的健康碼。健康碼有追蹤功能,當一個屋村有人確診,整個屋邨變成一個高風險地區時,區內居民的健康碼就會變成紅碼,持有人即使逃出封閉的高風險區域,由於健康碼不是綠碼,他也可以說是「邊度都唔使去」。

如果香港特區政府願意引入健康碼,這種「港康碼」又具備追蹤功能的話,而香港和內地目前已經基本清零,可以快速實現兩地無隔離通關。

可以想像一下香港引入健康碼之後,若因為輸入性個案爆發疫情,那一個屋村有確診個案,成為高風險小區,同村的居民的健康碼馬上變成紅碼,當然過關時亦都不能進入內地,掉過頭來內地出現同樣情況,反之亦然。這樣做有利兩地高效控制可能爆發的疫情。相反地香港目前仍然沒有健康碼,只有自願性掃碼的「安心出行」,由於只屬自願申報,不能追踪,能夠做到疫情防控的效果極其有限。

香港特區政府不願意引入健康碼,估計有3個原因:

1.健康碼是內地的東西,特區政府高層原則上不接受,認為內地的一套,不應強加於香港,這樣才是一國兩制。

2.健康碼若有追蹤功能,會被香港人質疑為侵犯私隱,甚至將個人行蹤資料送返大陸。

3.有向內通關抑或向外通關的考慮。如想向內通關就要滿足阿爺的要求,如想向外通關就跟西方的一套行事,西方傾向與病毒共存,有部份特區決策者想朝西方的方向思考。

但我認為,拒絕使用健康碼,只是一種觀念魔障,自己困死自己,因為:

1.健康碼可以用一種自願者使用的原則。假如我希望回內地免隔離,我就自願下載「港康碼」,過關回廣東省就自動轉換成為「粵康碼」。港康碼具備追蹤功能,但不回內地就根本不需要下載,願者上釣,又有什麼問題呢?

2.追求通關便利根本不涉政治。健康碼只是衛生管理的工具,並不是一個政治工具,將之上綱上線,認為接受健康馬就是接受了大陸的一套,只是一種政治上腦的觀念魔障。

3.追求和外國通關並不現實,追求和內地通關唾手可得。西諺有云,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和內地通關關乎家庭團聚、關乎回內地上班營商、關乎本地的零售經濟,關乎回內地旅遊的選擇,好處十分明顯,壞處相當虛無。特區政府官員應作出正確抉擇。

中央協助香港完善政制,就是希望特區有所作為,解決香港人的問題。如何盡快和內地通關,是很多香港人的意願,是擺在前面的一個重要政策目標。如果特區政府不接受健康碼,又有何等替代措施,可以和內地通關呢?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真正幫到市民的政策

2024年04月29日 18:57 最後更新:19:50

莫以善小而不為。有些政策看起來並不石破天驚,但細看真正幫到市民。

第一,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特首李家超在參選的時候提出這個計劃,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落實。政府房屋政策其中一個基本思路是,要從各個方面提高公屋的供應,減低市民輪候的時間,除了加快覓地建屋外,如何提前讓已經建好的公屋上樓,亦是另一個務實的思考方向。以前政府建公屋是要等整個屋邨建好,所有配套設施齊全,才讓居民入伙。但按「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可以以分階段建屋的方式,即使配套設施未百分百齊備,在可接受的居住環境下,讓獲分配公屋的居民提早上樓。按計劃在2023年開始的5年,有12000個公屋單位可以提前3至18個月入伙,提早上樓,即每年平均有2400個公屋輪候家庭受惠。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近日指出,房屋署抓緊落實工作,首批2147個「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的單位,在第一季完工,將可以配樓給居民入伙。首批完工單位座落於青衣長青邨及屯門業旺邨,例如長青邨5月就可以入伙,較預期提早了9個月。公屋提前入伙就可以讓輪候的居民直接受惠,何永賢對比輪候居民住劏房,每月租金可節省3000元,這2147個單位提早落成,可以讓受惠居民合共節省4900多萬租金。這些錢能放回基層市民的口袋,讓他們自己使用,有很大的意義。

這的確是政府改變一個政策,就讓市民直接受惠的好例子。由於市區的劏房租金可以貴至8000到1萬元,何永賢估計的公屋輪候戶每月可節省3000元的租金,已經是比較保守的估算,實際上居民可能節省更多。

回想舊日,香港大玩政治,議會經常拉布,拖遲批出工程撥款,就曾經令公屋落成延遲一年有多,其實就令輪候公屋的居民多付租金,直接受損,輪候公屋的市民因政治捱苦而不自知。如今香港的政治重回正軌,就令市民直接受惠。

第二,加快回收公屋。多年來香港經濟不斷改善,不少公屋戶已經搬到私樓,但是他們就沒有交回公屋單位,任由單位用來擺放雜物,這是對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如何回收濫用的公屋,亦成為本屆政府一個頭號關切的房屋問題。當局早前向88000個公屋住戶發出物業申報表,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近日指出,有450戶自動交回單位。政府會將申報表交予土地登記處,核對租戶有無擁有物業。

何永賢預計,今年度將會回收超過2300個濫用的公屋單位,較過去年均回收1300個更高,讓市民看到政府的決心。

香港公屋單位的建築成本平均92萬元,這個成本並未計入地價,粗略計入2000元一方呎地價,每個公屋單位的成本約150萬,回收2300個單位,政府就能節省34.5億元,今年較過去回收多1000個單位,就等於政府額外較過去節省15億元。政府要找地興建2300個單位相當困難,但只要努力回收,就可以提高公屋供應。

整體而言,香港土地缺乏、規劃時長,除了加快興建公屋單位之外,提早上樓、加大回收都是可以增加公屋供應的額外方法。

公務員作出努力,真正幫到市民,值得點讚。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