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側翻的不僅是漁船,而是台海局勢的穩定

博客文章

側翻的不僅是漁船,而是台海局勢的穩定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側翻的不僅是漁船,而是台海局勢的穩定

2024年02月26日 12:08 最後更新:12:44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2024年對台工作會議於2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要以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對台工作,要堅決打擊「台獨」分裂、遏制外部勢力干涉,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廣泛團結台灣同胞,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會議是在近期台海摩擦升溫的背景下召開的,引發兩岸關注。

自1987年起,廈門與金門就開始同放焰火共慶新春,這一慣例延續至今。2月10日是大年初一,新一年的海峽兩岸春節焰火晚會在廈門環島路黃厝沙灘和金門烈嶼沙灘同步開啟。

兩地隔海同步燃放共同歡慶春節,帶來新春的暖意與祝福。絢爛的煙花也映襯出了樸實的廈門人民和金門人民嚮往闔家團圓的笑臉和期盼。

金門島距離廈門大約為10公里左右,距離大陸最近的角嶼只有1.8公里,所以金門的海域從任何層面上講都在大陸的領海之內,大陸漁民完全有權去金門海域捕魚。

可當年金門炮戰停止後,台灣當局在金門海域單方面沿著金門海岸和大陸水域的中線,劃定了一個限制、禁止水域的界線,這個界線由20個座標點連續線構成,其實和海峽中線一樣,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金門水域生活漁作的兩岸居民,世世代代也都依靠這片水域生活,與哪一個政府管理台灣島,管理金門島本來是無關的。

但由於台灣當局人為地築起了高高的“籬笆”,為兩岸居民帶來了種種不幸。這其中就包括近日引起關注的福建漁船遭撞擊傾覆事件。

2月14日下午,一艘福建漁船在金門海域捕魚時,無端遭到台灣當局所謂“海巡署”船隻的威脅和驅趕,導致四人落水,其中兩人不幸身亡。

撞船事故的過程其實不是這一議題的核心,真正的核心在於此事件之前,近年來兩岸關係的急速惡化,而在惡化的大背景下,台灣民進黨當局對類似事件“執法”的尺度不合理地加以收緊,單方面提高了金門海域“出事”的風險。

自台民進黨當局任命管碧玲為“海委會”主委以來,台當局要求其“海巡署”針對澎金馬三島海域“擴大威力取締勤務”,採取“驅離”、“扣留”、“留置”、“沒入漁獲(具)”、“罰款”及“沒入船舶”等六大手段,以彰顯“執法權威及嚇阻效果”。

這都是公開的資料,這起事故的責任台民進黨當局逃不掉。

不過,在實際中,民進黨當局是如何反應呢?

先是搞不清狀況,信誓旦旦聲稱是大陸漁船蛇形行駛自行傾覆,稱海巡人員“執法”過程雖全程無錄影,但也並無不當,企圖掩飾其暴力行徑。

在兩岸同胞和遇難者家屬強烈要求下,台有關方面才承認是因台海巡艦艇衝撞導致大陸漁船翻覆、人員傷亡,但仍以各種理由推諉塞責,對事件真相遮遮掩掩。

也正是從這時起,民進黨當局內部開始大甩鍋。

蔡英文本人跑去看書展,似乎想宣示與她已經完全不相關,所謂的台“國安會”消失不見了,台軍事部門也急於與該事件劃清界限。

風平浪靜時排著隊拱火,真的遇到事情又踢皮球玩失蹤,時至今日,又有誰能來幫這一隊不專業也不負責的台灣“海巡署”一線人員承擔責任呢?

站起來承擔責任的一個都沒有,借題發揮想搏一些好處的卻大有人在。

撞船事件發生後,美國白宮、國務院、五角大樓迅速抓住此事件大做文章,陸續發表多份涉台不當言論,竟要求大陸一方保持克制。

可謂是有意在不合適的時機講出不合適的言論,為的還是離間兩岸的民心,繼續踐行其“不坐在餐桌上,就會出現在菜單上”的競爭對抗邏輯。

可以說手段並不高明,聽上去也並不意外。

紙上好處總覺得不夠,還有以身犯險赤膊上陣的。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2月22日便率團抵台,分別與蔡、賴等人會面,此人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擔任情報官,本月雖已宣佈將不再尋求連任眾議員,卻慨人之慷,宣稱美台關係的未來堅若磐石。

一行人啟程前,台灣駐美代表接受美媒訪問時也表示,台灣會與美國行政部門及國會緊密合作,確保具有最佳自我防衛能力。是誰在台當局背後撐腰,在台灣社會煽風點火,一目了然。

“家和萬事興”是中華人文精神的精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融合關係。

在中華文化薰陶下每一位中國人,都對台灣回歸祖國懷抱有著根植在骨子裡的情感,這是每一個面對台海問題的負責任政治家都必須尊重的基本事實。不是一兩個政客,或者一兩班政治團體就能夠左右。

山海不移,物是人非。

台灣海峽,台灣寶島自古就存在,也將長久存在,唯一變化的是試圖利用它們實現自身短期政治目的的“有心之人”。

圈起一片海,築起一面牆,又造出種種令人痛心的事端,台海穩定局勢的一去不返令人心憂。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煙花

往下看更多文章

構建多極化世界,中國作出了示範

2024年05月13日 11:47 最後更新:11:5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週,中國與位處歐洲的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開展的元首外交活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今年首場外訪為什麼選擇這三個國家,訪問意在傳遞怎樣的信號,值得持續關注。

總體而言,此訪最深刻的意義,是顯示出在推動世界秩序從單極向多極轉變的「世界觀」指導下,中國逐漸形成並掌握了一套具備複製推廣條件的「方法論」。

其一,秉持外交獨立自主

外交是各方互動,講求你來我往,你情我願。

中國需要歐洲三國,原因是希望在美西方陣營對中國崛起的遏制中找出並不斷放大空隙。

另一方面,歐洲也有求於中國,希望擴大雙邊經貿同時緩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熱戰局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中法長期以來「相互欣賞、相互吸引」,這呼應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外交領域的習慣,他始終相信個人化色彩是外交成敗的關鍵。

從上年訪問中國時的廣州茶敘,到本次在比利牛斯山脈的特色午餐,都能夠看出來。

作為歐盟的主要領導者之一,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代表了歐盟內部一種日益發酵的聲音,即不再願意無條件忍受美歐關係的不平等。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捲土重來正為美歐關係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歐盟對美國國內政治變化的無力感,疊加不平等產生的焦慮,正通過聯合國等越來越多的渠道反映出來。

雖然馬克龍在很多對華問題上立場強硬,但他也反覆強調「歐洲主權」的概念,敦促歐洲在能源、防務和經濟領域實現戰略自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歐洲就需要有著相似理念的中國繼續參與全球議題。

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戰略思想,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這也是中國在國際上形成最廣泛認同的外交思想。

看來以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為代表的不少國家,都高度認同這一點,這也創造了中國加快構建多極化世界的上乘時機。

其二,深化經貿互利共贏

塞爾維亞、匈牙利都是歐洲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匈牙利在今年下半年還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中匈關係在這個時間點的升溫,對於中歐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匈牙利在右翼總理歐爾班的領導下,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

這與其他一些考慮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歐盟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匈牙利不僅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歐爾班更連續三次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歐洲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去年上半年佔比達39%以上。匈牙利位處歐洲腹地,是亞洲國家進入歐洲市場的中轉地和集散地。

去年10月論壇後,歐爾班沒有直接回國,而是到深圳訪問比亞迪。時隔不到三個月,比亞迪去年12月宣佈在匈牙利設立歐洲首個整車製造基地。

除了比亞迪,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過去一年也宣佈在匈牙利投資設廠。

此次訪問,匈牙利政府再與中國簽署了包括鐵路、公路、汽車工業等領域合作在內至少16項協議。

中國也從上週四(5月9日)起,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匈牙利鮮食櫻桃進口。顯示出雙方深化經貿往來、拓展中歐市場的共同訴求。

其三,夥伴關係量身定制

中匈兩國領導人在此次訪問後共同宣佈,將中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冠以「戰略」「合作」「友好」等一級定語,還可進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創新」等二級定語,從而對雙邊關係作出更加細緻精准的定位,體現針對不同對象量身定制的獨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一些國家的夥伴關係的表述是「獨一無二」的,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與俄羅斯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在這個大背景下,5月7號,普京宣誓就任俄羅斯聯邦第八屆總統,也宣布本屆總統任期內的首訪國家為中國。

我們也可以暢想一下即將登場的中俄元首外交,那才是中國秉持多極化「世界觀」,應用這一整套外交思想的最佳舞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