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鋒生前給人最大的印象是樸實,華夫人對華國鋒墓的想法是:「找塊荒山坡,埋了就行了」。可近日,由當地縣委主持的華國鋒墓耗資過億的消息傳出,他們為何如此呢?…

「咋的算大?咋的算小啊?」蘇鳳仙是華國鋒的侄女,她去過三次華陵,對大小沒有概念,“大了我們也不會感覺自豪,小了我們也不會埋怨,只要讓老人回來就行了,能完成老人的遺願就行了。”

「華國鋒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對當地的經濟、教育、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交城人民想念華國鋒同志的時候可以隨時瞻仰和緬懷。」

「大了我們也沒感覺自豪,小了我們也不會埋怨,只要讓老人回來就行了。」說這話的蘇鳳仙是華國鋒的侄女,今年73歲。

一生簡樸的華國鋒可能沒有想到,他的陵墓尚未完工,竟然會引起非議,網上甚至有了「面積有14個足球場那麼大,耗資過億」的傳言。

「現在不僅房價高,連墓地也漲價,大形勢就是這樣,所以一看,‘呀,華國鋒咋建這麼大的陵墓’。他們可不知道,建墓的地方以前是一片荒山。」蘇鳳仙如此安慰自己。

「何來億元之說」

整個陵墓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也沒用一塊網上說的漢白玉。

華國鋒陵墓位於山西交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卦山,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華陵」。

「華陵」2009年4月動工,現正緊鑼密鼓收尾。今年8月20日,華國鋒將魂歸故里。

4月10日,山西交城縣城北,山巒起伏,遠遠地就能望見一排台階整齊地從地面延伸到半山腰,氣勢非凡。

登上「華陵」之巔,可以遙望整個交城縣城。

按照最初設計,的確是網上所傳的365個台階,象徵著365天。「實際上共有392個台階。」負責此項工程的交城縣民政局副局長白慶峰告訴記者。巧合的是,這一個數字恰好和中山陵的台階數一樣。

台階兩側蒼翠欲滴,滿山松柏都是新栽的。兩側各有一條嶄新的柏油路,從山腳兩側直達「華陵」之巔,這裏安放著一塊石鼎,華國鋒的骨灰將安放此處。

入口處有特警把守,「外地領導來了也不讓進」,工人正在扎架子圍鐵柵欄。

白慶峰給本報記者的解釋是,「現在天氣轉暖,很多市民到華陵去鍛煉身體,圍上柵欄是為了施工安全。」

而附近百姓則把責任歸咎於媒體:「從開始建一直都是開放的,就這兩天才不讓進了,都是因為被媒體曝光了。」

官方否定:陵墓、廣場、紀念館加起來不超3000萬

「華陵」號稱媲美南京中山陵,整個陵墓投資約一億元,面積10公頃(相當於14個標準足球場大)。「華陵」開始引起輿論熱議。

4月7日,經常上網的劉永新一進家門就對母親蘇鳳仙說:「有人說二舅爺的陵墓太大了。」

蘇鳳仙是華國鋒的親侄女,今年已經73歲高齡。聞言她蹙起了眉頭:「咋的算大?咋的算小啊?」她去過三次華陵,對大小沒有概念,“大了我們也不會感覺自豪,小了我們也不會埋怨,只要讓老人回來就行了,能完成老人的遺願就行了。”

華國鋒的夫人韓芝俊也曾經說過,「找一塊荒山坡,埋了就行了。」

華國鋒生前曾囑咐後事:「讓我回卦山吧,那裏樹多,清凈。小時候在那兒,打游擊也在那兒……」

1921年,華國鋒出生在山西交城。新中國成立後,他只回過三次老家。

2008年8月20日,華國鋒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他的骨灰暫時安放在北京八寶山。

2008年9月22日,華國鋒之子蘇彬、蘇華以及華國鋒的老秘書曹萬貴來到交城卦山,為華國鋒選擇墓址,提出「四不原則」:不佔用耕地、不與民爭地、不破壞環境、不損壞古迹。

2009年4月8日上午,華國鋒墓奠基儀式在交城縣卦山南麓舉行,山西省委原書記李立功主持了奠基儀式。

「他們不了解情況,以前那是個荒坡,不能種地,不能建房。」蘇鳳仙並不為此埋怨責怪任何人。

幾處嚴重失實的地方:一是整個工程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而網上卻說有10萬平方米;二是安放工程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而不是過億,而且基本都是地方政府支出,並無中央撥款;三是建築材料有的是花崗岩,有的是當地出產的一種名叫「紅晶石」的普通石頭,沒一塊網上說的漢白玉。

「基本上差不多。」白慶峰的說法,記者在設計負責人山西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有為那裏得到了印證。

「加上正在施工的呂梁英雄紀念廣場5000平方米、晉綏革命歷史紀念館1200平方米,總共也只有1.04萬平方米,也就是1個多足球場大,哪裏來的10公頃?」白慶峰問。

至於工程造價,「即便是陵墓與廣場、紀念館三個工程加起來,也不會超過3000萬元,何來億元之說?」白慶峰說。

交城的壓力:無權決策,只管出地拿錢

交城的壓力

有當地人認為,在「華陵」的一些關鍵性的決策上,“縣裏說了不算,能做的就是出地拿錢”。然而,當「華陵」遭受輿論熱議之後,承受壓力最大的則是交城縣。

進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是中共領導人享受的人生最後一項政治榮譽,但是也有不少領導人想「落葉歸根」。而領導人在地方安葬,也需要中共中央批准。

葬於家鄉卦山,是華國鋒生前遺願。

「華陵」設計任務,是山西省政府經由省建設廳下發到省建築設計研究院。

「華陵」規模建多大?建成什麼樣?沒有人給出一個明確的要求。

「上級領導對於‘華陵’的要求很模糊,既不能太奢華,又要符合、表達華老的身份。」山西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華陵」設計項目團隊負責人楊有為坦承,在尺度的把握上很困難。

設計團隊參訪毛澤東、鄧小平、劉少奇、胡耀邦等領導人的陵墓或紀念館,尋找設計思路。

「可以說這完全是我們原創的,並沒有模仿中山陵。」楊有為用“絞盡腦汁”來形容他的設計感受。

「必須反映出我們對華老的理解、情感,也要突出他的人品。還要把傳統文化和時代氣息結合起來。」

經過墓地選址現場考察,並且經過省、縣以及與華國鋒家屬溝通之後,設計團隊拿出設計方案。無論是上級領導還是華老家屬,「對方案改動不多,不大。」

有當地人認為,在「華陵」的一些關鍵性的決策上,“縣裏說了不算,能做的就是出地拿錢”。然而,當「華陵」遭受輿論熱議之後,承受壓力最大的則是交城縣。

針對輿論壓力,交城縣新聞辦主任呂繼峰也感嘆:「成也交城,敗也交城」。

「陵墓就在那裏擺著,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對吧?而且8月20日華老的骨灰還要回遷。」呂繼峰坦誠面對媒體,並不想隱藏什麼。

村民:交城縣借「華陵」強佔他們土地

"華陵’都不佔地,生態園為啥能占?”

"華陵’都不佔地,我們支持,我們歡迎,那這個生態園算是咋回事?”村民王桂芳問記者,「如果我們不同意,政府強佔,我們阻止他們,違法不?」

「華陵」初建時,附近瓦窯村40多歲的村民王桂芳(化名)心裏很高興。

「以前那就是一個荒坡,現在多好看。」她幻想著以後建成經常過去晨練。

還有一個讓王桂芳高興的原因是,緊挨「華陵」南側,有她家的幾分地,而且還有幾棵百年棗樹,“將來‘華陵’成了景點,遊人多了,樹上的棗不出門就可能會賣個好價錢。”

交城駿棗是山西十大名棗之一,「是奧運會和亞運會上的專供品」,呂繼峰說。

網上關於「華陵」佔地14個足球場那麼大的說法,一方面可能包括了「華陵」所在山坡的綠化面積,另一方面則可能包括了“卦山生態園”。

「在建‘華陵’前,縣裏就已經規劃建城郊森林公園。」交城縣林業局局長燕建平向記者解釋,即使沒有華陵,綠化還是要搞的。

按照規劃,城郊森林公園包括500多畝山地和400多畝平地。目前,「華陵」附近的500畝山地綠化任務預計5月中旬完成,共種植約4萬株樹木,品種多樣,包括松柏、柳樹、國槐等,“考慮了不同的季節呈現不同顏色”。

"華陵’周圍的樹可能大一些,其他地方的可能小一些。”呂繼峰說。

「我們也只能局部考慮,用一些大的雪松點綴一下。」燕建平告訴記者,500畝山地綠化包括平整土地、山林養護,共花費900萬元。

而400多畝平地的規劃與建設,主要是交城縣城建局來承擔,林業局只需要配合。

這片平地就在「華陵」山腳下,絕大多數是瓦窯村的土地,其中就包括王桂芳的,“這是我們村最好的土地”。土地上有祖輩留下來的很多百年棗樹。

據燕建平介紹,按照規劃,將對這一區域進行整改,主要是弘揚棗文化,老棗樹一棵都不會動,還要增添至100個以上棗樹品種,再造一個100平方米大的人工湖,將生態園建成一個休閑度假公園,遊客可以採摘棗子。

交城縣城直到現在沒有一個公園,「市民連個晨練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馬路上跑。」從2000年開始,縣領導就想結束這種歷史,但是政府讓村民遷墳之後就沒了動靜。

村民認為,現在縣裏要借力發力,「華陵」建好之後,「二期工程」即將開啟。

在交城縣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局與瓦窯村村民簽訂的「卦山生態園土地租賃及附屬物補償協議」上顯示:該工程建設將與卦山景區、華國鋒同志骨灰安放工程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旅遊景區。

而白慶峰也說,根據縣政府的財力,結合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推進整個工程建設,不可能一步到位。

目前,共涉及的200多戶村民認為補償不合理,大部分拒絕簽字,「二期工程」面臨阻力。

"華陵’都不佔地,我們支持,我們歡迎,那這個生態園算是咋回事?”王桂芳問記者,「如果我們不同意,政府強佔,我們阻止,違法不?」

縣委官員:有了華陵,以後的旅遊潛力會很大

「華陵」改變交城?

「華國鋒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對當地的經濟、教育、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交城人民想念華國鋒同志的時候可以隨時瞻仰和緬懷。」

「華陵」能給交城帶來什麼?一些國家領導人的墓地,已經超越了單純緬懷先輩的意義,地方政府從選址、出資、建設等均不遺餘力積極推動,有的還接受社會捐資,墓地則有相關部門專門負責管理運營。一種典型的做法是,闢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基地”,賦予其政治和經濟雙重含義。

在交城縣委、縣政府新近製作的一本《情滿交山》畫冊里,開篇語的標題是「咬定發展主題建設偉人故里」,其中指出了“抓好華老骨灰安放工程這一政治項目”。

2009年初,當華國鋒親屬提出將骨灰運回交城卦山安放,縣裏考慮,一符合「落葉歸根」的傳統習慣,二可對後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便經上級部門批准,決定將華國鋒的骨灰安放點定在緊靠晉綏革命紀念館、交城縣文物博物館和呂梁英雄廣場的荒坡上。

白慶峰說:「華國鋒骨灰安放點是交城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基地的一部分。」但是,他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將來「華陵」不會收門票,免費開放。

呂繼峰坦承交城的旅遊收入並不高,有了「華陵」,再加上其他旅遊項目的推動,以後的旅遊潛力會很大,“縣旅遊局局長對此充滿了信心。”

「華國鋒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對當地的經濟、教育、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交城人民想念華國鋒同志的時候可以隨時瞻仰和緬懷。」交城縣史志辦公室主任田瑞告訴媒體,他常年研究整理華國鋒歷史,並與華家有多年交往。

現在,交城的財政收入主要靠大型焦煤企業。2010年,交城縣財政收入完成10億。

目前,交城無論在「硬件」還是“軟體”上都狠抓實幹:去年,政府投資18個億搞城市建設;以前,縣城沒有正規計程車,都是黑面的,而現在嶄新的計程車開始出現在街頭;耗資1.5億元修建了一條長1500米的迎賓大道,直通「華陵」和“卦山生態園”;距離「華陵」不遠的“卦山賓館”已經開始營業;近幾個月來交城集中整治,每個路口都有多名交警糾正大家交通出行錯誤,宣傳文明出行……

4月9日,「華陵」門口,有十多個遊客被拒之門外,他們都是外地人,慕名而來。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