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鍛煉,都依賴教練教你做什麼動作、跳什麼操、什麼計劃、什麼營養餐……五花八門,其實懂了可以很簡單,最重要是【動起來】。

健身動作

不同肌肉收縮(通常另外一組肌肉拉伸),就把肢體移動。

自己設計動作把肌肉收縮(自己看著鏡子,或者觸摸一下就知道),合乎健康情況幅度下,把強度增加,包括加重、加次數等等,在預設正常範圍內,就是肌肉鍛煉,過激就可能是勞損。

RM(Repetition Maximum)

是相對某個重量難度,力歇下完成的最多次數,(也有人理解為預定的動作次數,力歇下完成的重量難道),一般大肌肉鍛煉建議RM是8-12。

練爆發力可以1-3RM,超大重量做兩三下,練腹肌類的八塊小肌肉可以是20RM等等。

鍛煉/休息/營養補充/提升難度

鍛煉後特別是大肌肉,是需要休息,提供足夠蛋白質、營養,讓肌肉恢復、得到補充才能達到效果,飲食補充是要自然飲食,溫和的調整,不要盲目追求過量的蛋白質等等,會對身體有害。

人體是設計來應對挑戰,需要增肌和不斷提升,就要身體適應難度後,再提高難度。

舉個例子,一個天天體力勞動者(沒有有計劃休息、補充蛋白質、提升難度等等),肌肉表現就和健身者不同。

重啞鈴/輕水瓶

用輕水瓶、徒手或利用身體各部位自身重量(俯臥撐、引體向上等等),也可以達到接近效果。

只要調整以下:

1. 次數

增加次數,做到接近力歇狀態(RM可以是20以上等等)。

2. 姿勢/肌肉鍛煉精確度

重量輕了,可以減少一些晃動、借力,就能更精確使用要鍛煉的肌肉。

3. 心理

可以想象舉動著大重量,慢起慢落,加一些肌肉旋轉都可以加強刺激。

4. 分段

一個動作可以拿相對輕的水瓶或啞鈴,分開段落來完成,可以增加鍛煉感覺。

例如鍛煉雙頭肌,手臂垂下可以先在低位小距離提起和復位,再在高位做小距離動作,雙頭肌有累的感覺後,再全程完成動作幾下,對肌肉刺激會增加。

組數

肌肉不用就萎縮,骨頭不受壓力就疏鬆,從宇航員普遍會有骨質疏鬆情況可以看到。

到底做多少組運動適合?簡單易明說:

1組(RM)減慢萎縮;

2組基本停止萎縮或略有增長;

3組或以上達到增肌效果。

在合理範圍,不至於勞損,可以增加組數,達到自己訂立的目標,也可以在一天內分開來完成,是一個比較容易完成目標的方法。

持之以恆,多勞多得(不勞損前提下)。

要有效率健身,需要你自己掌握好加減賬,得出的答案是合乎邏輯,結果是可以預期,訂立目標是什麼後,就需要自己科學的投入。




Lobo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