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漁護署復育稻米 「花腰仔」「絲苗」7月有售

社會事

中大漁護署復育稻米 「花腰仔」「絲苗」7月有售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漁護署復育稻米 「花腰仔」「絲苗」7月有售

2022年06月24日 08:43 最後更新:11:42

香港新界出產本地稻米過去曾風光一時,不但輸出國外,更是進獻清朝皇室貢品。不過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香港稻米種植逐漸式微,部分水稻品種更在香港失傳。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種子技術及教育中心聯同漁護署進行「香港水稻復育計畫」並取得成果。研究人員利用嶄新基因組分析技術,從國際種子中心尋回兩款曾於香港種植的水稻品種—「花腰仔」和「絲苗」,並在基因組中獨有DNA標記,製作能分辨真偽的「基因身分證」,成功以科學為香港水稻重現真貌。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漁護署農業主任王敏維指,署方於二○一九年從種子銀行取得四個以往在本港甚受歡迎的稻米品種,包括「花腰仔」、「絲笛」、「齊眉」及「白殼齊眉」。經多次溫室內繁殖和培育後,署方把繁育所得自留種及種子銀行原種交給「香港種子技術及教育中心」作基因定序,以測試自留種與原種一致性。其中,「花腰仔」在生長和留種純度方面表現穩定,漁護署遂將「花腰仔」種子交予十一位農友在錦田、上水塱原及大嶼山等地試種,並舉辦栽培講座及提供技術支援,以推廣栽種本地稻米品種。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團隊亦把數據與已發表的逾三千個水稻品種的基因組重測序數據對比,發現「花腰仔」及「絲苗」基因組中與其他水稻品種不同的基因組序列,並發掘了「花腰仔」及「絲苗」獨有的DNA標記,經反覆驗證後成功繪製「花腰仔」和「絲苗」的基因身分證,用以分辨其品種真偽。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取出獨有DNA標記

王敏維指,試米專家評價「花腰仔」有一種獨特香味。若市民想購買以上兩款稻米,可聯絡蔬菜統營處,取得農友聯絡方式以預訂產品。由於最近是收成期,要等農友完成收割、曬穀、打稻殼及包裝等工序,最快下月有售,但坦言預計會比超市買到的稻米貴幾倍,因為本地米量少且需較多人力物力。

項目負責人、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林漢明指,計畫有助提升香港農業水平和促進復耕。

他表示,農業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團隊利用嶄新技術重塑一段被遺忘歷史,讓新一代農夫通過種子認識和承傳過去,加強大眾的保育意識和社會歸屬感。

圖為項目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教授(左)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業主任王敏維女士(右)。

圖為項目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教授(左)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業主任王敏維女士(右)。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全球黑臉琵鷺近7千隻 本港后海灣數目回升至375隻增兩成半

2024年04月19日 12:31 最後更新:14:57

今年全球黑臉琵鷺有6988隻,較去年略增355隻,按年升5.4%,當中在台灣的佔全球數量近6成,有4135隻,按年減少93隻,本港的后海灣回升至375隻,增加兩成半。

香港觀鳥會FB圖片

香港觀鳥會FB圖片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說,雖然結果顯示數字漸趨穩定,本港數字略為回升,但本港所佔全球比重正逐步下降,擔心新田科技城是30年來引致最大規模濕地破壞的發展項目,希望當局配合國家政策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

漁護署。 資料圖片

漁護署。 資料圖片

余日東說,翻查漁護署資料,新田一個魚塘曾錄得多達181隻黑臉琵鷺,佔本港發現數量近一半、全球族群逾2%,符合國際公約的重要濕地條件。他指出,閒置魚塘是具有生態價值而並非荒廢,並非毫無價值,促請當局重新審視填塘的必要性。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