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樂施會攜社創基金推本港首個按效益付費項目 冀進一步提升非華語學生中文能力

社會事

樂施會攜社創基金推本港首個按效益付費項目 冀進一步提升非華語學生中文能力
社會事

社會事

樂施會攜社創基金推本港首個按效益付費項目 冀進一步提升非華語學生中文能力

2022年07月30日 15:15 最後更新:15:19

樂施會於2020年獲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委聘,與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開展全港首個「按效益付費」項目。計劃名為「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是全港首個「按效益付費」項目,以全港首創的「動態增潤學習模式」教學,結合「師徒制」老師培訓,成效顯著。項目開展至今共支援1,200 多名非華語學生及170名教師,計劃中「種子學校」的非華語學生,在中文字發音的評估分數顯著提升約3倍,而在聯想字的評估分數方面,也進步超過4倍。相關教學資源已上載到計劃的網上資源平台,免費讓公眾下載,期望使更多非華語學生受惠。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項目今天舉行成果分享會,除了設有教學成果展覽外,亦會就多個主題讓參與計劃的教師們進行分享交流。樂施會總裁曾迦慧表示,為非華語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提供更適切的中文教育,長遠有助提高他們的競爭力,亦希望藉着分享「按效益付費」項目的成功經驗,讓更多投資者及社福機構嘗試這種合作模式,推展更多更大規模的項目。

30多間有教育非華語生的幼稚園校長及老師到場參觀教學展品。樂施會圖片

30多間有教育非華語生的幼稚園校長及老師到場參觀教學展品。樂施會圖片

社創基金專責小組副主席繆志仁表示,社創基金近年積極推動「按效益付費」模式在香港發展,希望透過引入政府以外的資源,包括資金、知識、能力、網絡等共同推動社會創新,並同時提供予投資者具深遠社會效益的另類投資選擇。「按效益付費」項目在推展期間所需的資金全數由投資者提供,委聘人只會在項目達致雙方事前已同意的成效水平時向項目提供資助,若項目成效理想,投資者將額外獲得項目成本以外的回報。相關做法為不同持份者提供更大誘因去提升服務成效,相信較傳統購買服務模式能產生更大效益予受惠者。

計劃為教授非華語幼兒中文而設的圖畫書等教材及教具。樂施會圖片

計劃為教授非華語幼兒中文而設的圖畫書等教材及教具。樂施會圖片

隨著計劃踏入第二年,期望能進一步提升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能力,讓他們的中文水平能和華語學生收窄最少一半距離。另外,原創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及教材套已初步完成,並在剛推出的網上資源平台上載最新發佈專為教授非華語幼兒中文而設的圖畫書系列,連同主題兒歌,還有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及升小的資源,以分享予全港教師和家長使用。樂施會希望通過這個「先導」計劃,推動整個「按效益付費」及「社會創新」的生態圈繼續拓展,讓更多有心人士加入,未來會考慮讓一些相對成熟的項目,以「按效益付費」形式擴大其效益。

今天舉行成果分享會。樂施會圖片

今天舉行成果分享會。樂施會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樂施會:香港首季貧窮率達20% 貧富差距逾57倍

2023年09月19日 12:38 最後更新:13:32

樂施會發現今年第一季度的香港整體貧窮率為20%,疫情前後的貧富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擴大至2023年第一季的57.7倍。

樂施會發表最新香港貧窮狀況報告,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發現今年第一季度的香港整體貧窮率為20%,逾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疫情前後的貧富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擴大至2023年第一季的57.7倍。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樂施會以政府統計處2019至2022年及今年第一季數據,按十等分組别劃分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第一等分為最貧窮,第十等分為最富裕。在今年第一季,最貧窮一成住戶的家庭月人中位數僅2300元,較疫情前大跌超過三分一;相反最富裕的一成住戶家庭月人中位數達13萬2600元,較2019年上升逾一成。

至於在職貧窮問題仍然存在,樂施會表示,今年第一季有近21萬人即使有工作但依然貧窮,近六成在職貧窮人士均有全職工作。按行業分析,在職貧窮比例最高的為「零售、住宿和餐飲服務」。

另外,今年第一季的失業率3.1%,當中超過四成人處於貧窮狀態;六成貧窮失業人士指被公司遣散或解僱,反映基層工友在疫後仍處於就業不穩的狀況。逾57%貧窮失業人口失業達兩個月或以上,更有 31%失業半年或以上。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會方表示,非經濟活躍貧窮人口亦大幅上升,今年第一季數字逾110萬,較2019年增加10.6%;當中近半為65歲或以上的貧窮長者,較2019年急增 31.5%。貧窮婦女於今年第一季的勞動參與度,比疫情前和疫情期間更低。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樂施會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表示,疫情期間新增的崗位,例如隔離設施的職位等,逐漸取消,加上疫情期間各行業電子化快速發展,令很多基層工作崗位減少,令基層未能受惠於疫後經濟復常,貧窮情況反而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