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單車協會主席 侯榮光

政府計劃明年收回粉嶺高球場32公頃土地,並把粉嶺高爾夫球場最北端約9.54公頃的土地劃為住宅地帶,興建1.2萬伙公營房屋,目標2029年竣工。環諮會繼本月8日對項目環評報告進行約7小時審議後,19日再進行第二次長達10小時討論,惟先後近20小時「馬拉松式」辩论仍未有結果,最終宣布「暫緩決定」,反對破壞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團體和市民仍然有爭取的空間。

更多相片

香港單車協會主席 侯榮光

 

政府計劃明年收回粉嶺高球場32公頃土地,並把粉嶺高爾夫球場最北端約9.54公頃的土地劃為住宅地帶,興建1.2萬伙公營房屋,目標2029年竣工。環諮會繼本月8日對項目環評報告進行約7小時審議後,19日再進行第二次長達10小時討論,惟先後近20小時「馬拉松式」辩论仍未有結果,最終宣布「暫緩決定」,反對破壞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團體和市民仍然有爭取的空間。

 

球場歷史與規模首屈一指

 

球場生態價值彌足珍貴

 

交通阻塞要有先見之明

 

粉嶺高球場是否為最優解藥?我們看一組數據便心中有數。

筆者敢斷言,粉嶺高爾夫球場的事件一旦處理不好,甚至可成為新一屆特區政府開局所面對的最大爭端,故特區政府必須慎之又慎。爭議的開端起於2013年中,彼時《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引起爭議,香港環境保護團體環保觸覺建議,發展粉嶺高球場,替代古洞、粉嶺北及打鼓嶺。自此,高球場的存廢引起社會爭論。

市民的住房需求自然是天大之事,一定要顧及,惟萬事講求平衡,爭議聲中的焦點如若不能在今日得到應有的顧及和妥善的考量,日後勢必留下隱患,不能令人心服口服。

 

 

球場歷史與規模首屈一指

粉嶺高爾夫最早啟用於1911年,歷史比台灣最古老的老淡水高球場(於1919年興建)更悠久,其中還有多座古蹟 。

歷史價值之外,占地170公頃的球場也承載着香港舉足輕重的體育賽事。作為香港高爾夫球代表隊的主要訓練場地,代表隊平均每個月在球場集訓10至15日。1959年,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在粉嶺高球場舉辦。自此,成為該處一年一度的賽事。除了各類高球比賽外,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的6公里越野賽部分賽道亦於粉嶺高球場舉行。

如若這座體育勝地被「拆分」和「干擾」,唯恐影響到本港好不容易因奧運健兒樹立起的全民體育意识新風。

 

 

球場生態價值彌足珍貴

粉嶺高球場建屋爭議不斷,其中絕大部分的反對聲音均圍繞在「該地生態價值高」的事實上。

雖然政府在環評報告中評斷,「擬發展範圍生態相對較低」,惟樹木和園境專家特別提到,本港現時選定了約五百棵樹木編入古樹名木冊,單是在「擬發展範圍之內」,就有四百多棵具古樹名質素的樹木,只是過去因場地一直屬私人地方,政府在草擬環評報告時,並沒有進入場內測量;當政府日後收回用地時,就會發現到樹木的質素。

這也是為何環咨委認為政府現時提交的環評報告,是基於未齊全的生態調查而作出。所以並未發放「通行證」。

至於發展範圍以外,也種植了大量珍貴的水松,屬國家一級瀕危重點保護珍稀植物。據園內專家介紹,這種樹木品種極為特別,除去香港,只能在福建得見。一旦進行房屋發展,會影響整個地區的水流動,水松生長也會受到影響,等同砍伐有關樹木。

此外,粉嶺球場亦是各種鳥類、昆蟲、爬蟲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生態顧問專家定期進行調查,於粉嶺球場內發現小靈貓、果子狸、金裳鳳蝶等多種罕見或瀕危之物種。場内亦有罕見蝙蝠和飛蛾出沒,如果發展房屋,就會產生光污染,令生物失去安家之所,打破生物鏈平衡。

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王坤8月19日在電台節目表示,興建公營房屋後,會令54個洞的高球場減少8個,此舉對樹木及雀鳥等生態環境无疑產生負面影響。

 

 

交通阻塞要有先見之明

北區區議會在本年6月討論該項目時,認為仍未解決社區配套及交通擠塞問題等因素下,十名區議員一致通過動議強烈反對有關計畫。

因粉錦公路交通擠塞問題嚴重,北區區議會議員多數認為,在粉嶺高球場公營房屋建成後,將會令到該地交通安排更加惡劣;大雨時水浸情況亦會加劇。北區區議員溫和達便認為政府應基建先行,再進一步談建屋問題 。

高球場非唯一、更非最佳選擇

2022年8月8日,環諮會委員質疑項目密度太高。 同時,委員之一、立法會議員、嶺大協理副校長劉智鵬指出,現時發展粉嶺高球場如同「刻舟求劍」。他解釋起前因後果——在2019年特區政府因未能在新界北大量建屋,所以當年選定了發展高球場用地,但現時政府已有「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政府應重新整理現有土地發展計劃,「在粉嶺高球場用地建屋是否仍然合適?」。

而另一區議員李冠洪亦反對高球場發展,認為現時已有北部都會區,毋須強硬發展粉嶺高球場。此外,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日前表態,解決房屋問題,需要大量製造土地,但無必要犧牲高球場,建議現屆政府審慎考慮。

 

 

粉嶺高球場是否為最優解藥?我們看一組數據便心中有數。

政府的土地供應策略向來是多管齊下,發展局局長在《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有關發展局政策措施的發言中提到,特區政府在未來十年間,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0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在私營房屋方面,亦爭取未來十年準備約170公頃土地,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0 000個私營房屋單位 。

持續推進的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0 000至500 000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再加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供興建額外165 000至186 000個房屋單位的新開拓土地,二○三一/三二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 000至686 000個單位。

在「綠化地帶」方面,檢討範圍涵蓋約300公頃綠化地帶,大概佔全港綠化地帶的百分之二。預計二○二二年年中完成揀選表面資料顯示具有進一步發展潛力的「綠化地帶」用地,以作進一步技術研究。

由上述可見,粉嶺高球場的「9.54公頃、12000個單位」不過是杯水車薪,但犧牲的代價——拋棄歷史意義;無視體育效能;不可逆轉地損害生態;漠视市民交通體驗等諸多副作用,却是可預見且難以承受的。

 

 

粉嶺高球場承載着港人超過一世紀的精神記憶與康樂依託。其中水松、古樹、蝴蝶園、珍稀動物,更是大自然給予香港的獨特饋贈。無論是人文觀感還是生態價值,我們難以毫不顧暇,畢竟可持續發展的要訣在於平衡,不宜「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居民的住房需求自然要考慮,同時也要根據時代變化,審時度勢、縱觀全局。香港絕非無地,建屋亦不一定需要在高爾夫球場。究竟優先開闢哪片土地來構建房屋?房屋所產生的民生價值是否可以用人文、生態、經濟、交通等代價來抵消?這都是我們在平衡之道中需要一一考量的問題。「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正義之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