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資助外地生的政治風波

博客文章

資助外地生的政治風波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資助外地生的政治風波

2016年05月04日 22:13 最後更新:22:20

自從梁振英成為泛民眼中釘後,近乎所有香港的問題都歸咎於他一人身上。在這種風氣在社會逐漸盛行下,只要是梁振英提出的政策,都會遭到質疑和反對。最近一例就是配合一帶一路的發展,資助沿線外地生來港升學所引起的爭議。

其實,外地生到港升學的情況十分普遍。即使他們的學費較本地生為高,實質上已經得到政府的補貼。可見,資助外地生並不是梁振英的「陰謀」,亦不見得是失當的政策。

這個只是涉及十億公帑的計劃,遭受反對有兩個原因。一,當然是泛民的「逢梁必反」的政治盤算。二,是有本地學生認為資源錯配,香港政府在教育的支出應放在本地學生身上。第一個論點無謂多談,稍為理性的朋友應該很容易洞悉這種技倆。而且泛民派議員如此振振有詞,正正是源自第二個論點。

一般人認為,資助外地生等於向外國「派錢」。正如新民主同盟的古俊軒,以基本法106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收入全部用於自身需要,向法院申請司法覆核,尋求法院認定有關政策未能惠及港人。不過,這是十分膚淺的看法。

近月,知識份子必讀的<<經濟學人>>就力勸英國政府應該增加吸納外地生來英升學。原因十分簡單,就是向外地生提供教育機會,可以為當地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文章認為,外地學生最直接的貢獻,是為本地大學生提供思想及文化的衝擊。由於外地生的文化、語言、價值觀與本地學生有一定的差異,透過在學業和日常的交流,才能在學術上和思想上刺激本地學生,讓他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亦可以拓闊眼界,建立國際視野,對本地學生的成長有莫大好處。

其次,這些外地學生在本地接受數年的大學教育,對社會有較強的歸屬感的認同感。畢業後,他們有可能選擇留在當地工作,為本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由於他們已經在本地生活一段時間,可以避免適應的問題,為社會提供一群學歷優秀且對本地文化熟悉的勞動生力軍。

此外,即使外地生畢業後離開當地,回到母國,但是他們仍然對當地有緊密的感情和良好的回憶。未來在商貿發展、跨地合作時,選擇本地的意願會較高,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利無害。借用<<經濟學人>>的說法,這些外地畢業生「可以成為非官方的文化推廣大使」。

雖然,有部分香港學生認為,香港政府應該增加資源在大學學費貸款上,減少本地畢業生的學債負擔。可是,政府現時已經提供學費資助予經濟有困難的學生申請。即使經濟條件相對一般的學生,亦可得到部分的資助,無需承擔所有的學費。因此,對於大部分香港大學生而言,學費負擔理應不大。即使有學生未能得到任何資助,其學費負擔不過是12萬至17萬不等(視乎學制而定),相較於美國大學生平均港幣30萬元學債、英國大學生平均港幣50萬元學債而言,香港學生的學債問題不算嚴重。假如有學生因經濟問題未能償還,亦可以申請廷期還款,在短期內紓緩財政壓力。因此,如果要求政府改善學費貸款問題,而不是資助外地生來港升學以加強香港的聲譽和優勢,才是本末倒置、資源錯配的做法。

教育不論對於社會和家庭而言,從來都是一門投資。假如資助外地生有助加強一帶一路的配合,提升香港競爭力,實在不理解泛民議員和本地學生為何處處阻撓,甚至無理要求將資源用於改善不逼切的學債問題。或許,實在太少人閱讀<<經濟學人>>了,因為香港的知識份子的確不多。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盧偉國:面對龐大財赤政府應進一步開源節流 加強外資與人才來港信心

2024年04月24日 12:14 最後更新:13:44

立法會二讀辯論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撥款條例草案》。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不只是「財神」,亦是「廚神」,面對千億財赤,在「限米煮限飯」下,一方面樓市「撤辣」,一方面「減甜」,同時推出振興經濟措施,設法令菜色既健康又受歡迎,並不容易。

盧偉國認為,面對龐大財赤下,政府應進一步開源節流,包括大力發展國際電子商貿、重建盛事之都地位等,多管齊下拼經濟、謀發展,加強外資與人才來港的信心,以實際行動及優異成績,對外部勢力指「香港玩完」等抹黑言論給予最有力駁斥。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民建聯主席陳克勤讚揚今年預算案推動香港經濟全方位發展,提振市場、支持中小企及旅遊業發展等,亦回應民建聯包括撤辣等多項建議,政府又在財政較緊張情況下,適當地支援市民及企業。

陳克勤認為,香港需要全面審視自己的優勢及大灣區各城市的特點,做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而香港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後,可以輕裝上路拼經濟、惠民生,但國安解說工作仍要持之以恆,希望官員多向外國商界、外地金融機構及投資者解說,進一步加強他們對香港投資的信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