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葵青區區議員、全國青聯委員、新界社團聯會總監及青研香港副召集人 郭芙蓉
 
繼9月16日何文田巴富街發生驚心動魄的大樹倒塌意外不久,近期再度「平地驚雷」,10月1日在中環律政中心對面,一棵約10米高大樹遭「連根拔起」,突然從山坡上塌下,樹幹橫倒於整條馬路上。為何近期塌樹事故頻發?我想,這一定程度反映特區政府在樹木風險評估、巡查保養以及樹木種植品種選擇等工作上出現的重大疏漏。
 
全港的樹木眾多,分布甚廣。據2020年底統計,9個政府部門管轄範圍內位於高人流車流地點的樹木多達94萬棵,就算其中有0.1%甚至0.01%樹木存在隱患,數以噸計重的樹幹足以對市民和出行安全造成相當大的威脅。
 
實際上,市民早已對塌樹亂象怨聲載道。2019年至2021年期間,1823熱線每年接獲逾2萬宗有關樹木的投訴;截至今年3月,有超過2000宗積壓的樹木投訴,當中80%延誤90日或以上。樹木投訴的處理時間冗長,公共安全隱患已越積越多,今時今日已不敢想像市區還有多少存在隱患的樹木。
 
一般而言,一棵樹木發生倒塌,主要原因是樹木不健康導致結構出現問題,例如受真菌入侵,又或是樹根生長受到限制。此外,所謂「根基不穩,地動山搖」,不少在市區種植的樹木,隨著種植時間愈來愈長,樹幹愈來愈粗大,但樹根卻缺乏足夠的土壤和空間生長,也增加了樹木倒塌的風險。而以上問題的出現都是由政府部門巡查次數不足、儀器使用規範不嚴、合資格人手不夠、品種選擇不當等「人為」問題導致。
 
無庸諱言,塌樹事件不止是「天災」,還關係到社區治理問題。好在近期事件未造成重大傷亡,當局務必從嚴檢視樹木管理維修政策,盡快徹查塌樹原因,承諾公開調查報告,若證實事件涉及人為疏忽,須依規追責。
 
保障公眾安全可謂一個有為政府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特區政府須強化危機意識,全面做出檢討。一要全面巡查市區所有大型樹木,尤其是路口、商圈、涉事地點附近等高人流地區,或近郊公眾常達之地;二要全面檢討目前的巡查和風險評估制度;三要全面檢討現行品種選擇,務求將塌樹風險降至最低;四要完善樹木與行人路和馬路所需距離方面的指引。做好樹木管理工作,也是貫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體現,輕忽不得,務須加倍重視。




青研香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