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浸大最快2025年開辦互通學士學位課程 學生珠海上課1年

社會事

浸大最快2025年開辦互通學士學位課程 學生珠海上課1年
社會事

社會事

浸大最快2025年開辦互通學士學位課程 學生珠海上課1年

2022年10月12日 08:24 最後更新:11:34

本港大學陸續進駐大灣區辦學,在珠海「落地」十七年的浸會大學,亦有意加強與分校合作。浸大校長衞炳江接受《星島》專訪時透露有意在二五年起,開辦港珠兩地校園互通的學士學位課程,讓學生有至少一年在珠海上課,現正逐漸加強與分校在教學、研究等合作。另外,浸大善衡校園重建在即,衞炳江冀工程分階段在二五及三五年開始,為師生提供更多協作空間。

大灣區。資料圖片

大灣區。資料圖片

科技大學在廣州南沙成功辦學的經驗,加速本港其他大學進駐大灣區發展。早在二○○五年於內地辦分校的浸大,亦有意進一步發展,校長衞炳江接受《星島》專訪時透露,浸大與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UIC),將全方位加強協作,明年九月開展讓本港校園的學生,到珠海校園上課一學期,學分互通;第一學期前的暑假,或第一學期後接連的一月假期,學生可留在大灣區到不同企業實習,讓學生自行參與。

大灣區。資料圖片

大灣區。資料圖片

學分互通 可留灣區企業實習

長遠而言,衞炳江初步擬在下一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期,即二五∕二六年,開辦嶄新形式的學士學位課程,屆時學生須「2+2」在香港、珠海各讀兩年,或「3+1」至少一年在珠海上課。「若屆時上軌道,還可以安排一天幾班校車,送學生到關口,然後再換乘那邊的車。」他指內地和海外,學生穿州過省讀大學是很正常的事,就算學生赴珠海上課,周末或長假期回港亦方便。

大灣區。資料圖片

大灣區。資料圖片

兩地校園互通的想法,並非衞炳江上任後始萌生,只是前幾年社會氣氛及疫情,浸大未有推展。他坦言,不論科大(廣州)或正在和深圳政府商討辦學的香港大學,都朝「一所學校,兩個校園」的概念發展,浸大起步最早,絕對有條件成事。他更指,兩邊校園現時課程發展有重疊之處,若審視後能精簡重複課程,讓學生集中一地上課,可調回部分教學人手或資源作其他發展。

新聘教員亦互掛對方名下

由於UIC成立的歷史原因,學院較着重教學,研究項目不多。衞炳江冀加強合作後,將UIC的科研發展「帶起」,創造機會讓學生把握大灣區機遇,而香港本校新聘的教學人員,也將與分校有聯繫,教席互掛在對方名下,方便兩地申請研究經費,達致「雙贏」。

推展港珠校園互通的同時,本校九龍塘善衡校園的重建工程,亦預期分兩階段在二五年及三五年動工。衞炳江指目前正「排隊」待立法會通過撥款審議,造價達二十三億元,校方亦須自行籌款。浸大今年初向師生、校友諮詢校園設計方案,他透露已有定案,設計將包括一個廣場入口,但並非籠統在當初的設計圖中「五選一」。

善衡校園重建分兩階段動工

「我們很強調一個概念,很相信世界變得很快,怎樣迎接一個大家不怎麼肯定的未來很重要。」衞炳江認為,日後師生需要更多協同合作空間,室內空間毋須一個個火柴盒似的,用門和鎖匙阻隔。「現在整個學習、工作環境也變了,你只要有平板、有好的網絡、有電源,其實很多東西都能做到。」

校園重建後,教學空間將增加一倍,提到會否增加學生人數,衞炳江表示,本科生人數料無大變動,但冀增研究生取錄人數,與分校加強相關合作。他笑說上任校長後的最大挑戰,是為浸大多籌款,以支持校園重建、中醫院營運和資助學生大灣區實習等多項發展計畫。

衞炳江透露,有意在二五年起,開辦港珠兩地校園互通的學士學位課程,讓學生有至少一年時間在珠海上課。

衞炳江透露,有意在二五年起,開辦港珠兩地校園互通的學士學位課程,讓學生有至少一年時間在珠海上課。

往下看更多文章

宣傳香港人才樞紐獨特優勢 人才辦5月初舉行高峰會

2024年04月23日 14:33 最後更新:23:05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將於5月7至8日在會展舉行「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並會同步舉行「機遇匯人才博覽展」。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表示,希望透過高峰會宣傳香港作為人才樞紐的獨特優勢、及推動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及合作。活動邀請20多名來自本地、大灣區、世界各地的政商界人士,分享國際就業市場、人才流動趨勢,探討人才交流及合作機遇等,活動免費入場。

人才辦將於博覽展設展示區,介紹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各人才入境計劃和人才辦的支援服務,並由抵港人才分享落戶香港的經驗。博覽展預計有近百間公私營機構參展,包括投資推廣署、機管局和醫管局等。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劉鎮漢表示,過去一年來港的人才主要從事金融、科技、商貿工作,又說本身有家庭的人才,最關注香港的教育,其次是就業機會及住屋需要。他表示,人才辦有不同的合作夥伴,可以協助解決不同需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