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寫字,寫錯了怎辦?鉛筆的就用擦膠囉,原子筆的就用塗改液囉,用電腦打字的就按backspace囉。但在古代,遇上錯字,那他們會如何修改?

古人寫字用毛筆,當寫錯了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以毛筆塗掉。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以及唐代的書法家顏真卿,就是這樣應付錯別字。

王羲之《蘭亭序》(網上圖片)

王羲之《蘭亭序》(網上圖片)

以這樣做法刷去錯字,會令整個作品「一忽一忽」,很不美觀。好像王羲之的《蘭亭序》,已經相對顏真卿的《祭侄稿》改得少了,看過《祭侄稿》後,你不難感覺到它似一幅「塗鴉」多於「書法」。

顏真卿《祭侄稿》(網上圖片)

顏真卿《祭侄稿》(網上圖片)

所以,亦有另一種普遍方法,就是在錯別字旁邊用毛筆加點,表示刪去,保留錯的原字,繼續寫下去,會令到整體較美觀。所以成語「文不加點」表示文章一揮而就,不加以塗改,以這樣來形容文人才思敏捷,可以下筆成章。

如果想更美觀,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將一種叫「雌黃」的礦物塗在錯別字上。它是一種橙黃色的礦物質,可用作繪畫顏料或者褪色劑。因褪色作用,古人就將它用到修改錯別字上。

由於古時寫字的紙,為了防止蟲蛀,多用藥材黃檗(黃柏)染成,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古紙略帶黃色,那麼就與「雌黃」的色水差不多了。宋代文人范正敏的《遁齋閑覽》曰:「有字誤,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故可否人文章,謂之『雌黃』。」當寫錯字時,先用雌黃塗在字上,然後再重新書寫。

雌黃礦石 (網上圖片)

雌黃礦石 (網上圖片)

「雌黃」比現代用的塗改液更厲害,因為它塗在字上後,「一漫即滅,仍久而不脫」。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有「雌黃治書法」之說;另外著名的《顏氏家訓》中也有:「以雌黃改『宵』為『苜』」的記載;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裡對雌黃的糾錯功能也有記錄。

正正因為雌黃有更改錯別字的作用,古人引申開來,把妄加評論、隨口亂說的行為叫作「信口雌黃」。隨口更改說得不恰當的話,像用雌黃改錯別字一樣容易。《晉書·王衍傳》載:「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