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疫下學童體能轉差 科技+數據「家校合作」 重拾上體育課動力

社會事

疫下學童體能轉差 科技+數據「家校合作」 重拾上體育課動力
社會事

社會事

疫下學童體能轉差 科技+數據「家校合作」 重拾上體育課動力

2023年02月13日 08:00
以科技讓學童重拾上課動力,為學校提供發展機遇。

以科技讓學童重拾上課動力,為學校提供發展機遇。

據根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2020年指引,學童每天應進行不少於60分鐘的體能活動。可是在疫情之下,學童多留在家中,不願做運動,造成身體肥胖等問題,如何「追落後」成為一大挑戰。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校長陳喜泉表示,在疫情下學童心態上的改變也是一大問題,學童長時間不做運動,回校後會用盡各種方法逃避上體育課。如何改變?科技為有限的課時提供伸展性,成為可行之解決方案。

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校長陳喜泉

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校長陳喜泉

談及疫下的新常態,陳校長百感交集。他感慨疫下學童少做運動,精神也較差。與此同時,學校可用於體育課的課時有一定的限制。如上學日的第一課,及飯後第一課皆不適宜上體育課。此外是學校地方始終有限,即使是標準籃球場也欠缺,難以提供不同種類的運動選擇。因此他們很早已嘗試應用科技,通過科技為學童提供不同的運動體驗,比如劍擊。通過影片的示範,學童可以輕易地學到簡本的劍擊技巧,雖然專業導師也很重要,但科技為學童提供入門課的接觸機會,日後專業導師還可以通過錄影片段,了解學童進度,節省時間。

更多相片

以科技讓學童重拾上課動力,為學校提供發展機遇。

以科技讓學童重拾上課動力,為學校提供發展機遇。

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校長陳喜泉

據根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2020年指引,學童每天應進行不少於60分鐘的體能活動。可是在疫情之下,學童多留在家中,不願做運動,造成身體肥胖等問題,如何「追落後」成為一大挑戰。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校長陳喜泉表示,在疫情下學童心態上的改變也是一大問題,學童長時間不做運動,回校後會用盡各種方法逃避上體育課。如何改變?科技為有限的課時提供伸展性,成為可行之解決方案。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講師黃凱偉博士

談及疫下的新常態,陳校長百感交集。他感慨疫下學童少做運動,精神也較差。與此同時,學校可用於體育課的課時有一定的限制。如上學日的第一課,及飯後第一課皆不適宜上體育課。此外是學校地方始終有限,即使是標準籃球場也欠缺,難以提供不同種類的運動選擇。因此他們很早已嘗試應用科技,通過科技為學童提供不同的運動體驗,比如劍擊。通過影片的示範,學童可以輕易地學到簡本的劍擊技巧,雖然專業導師也很重要,但科技為學童提供入門課的接觸機會,日後專業導師還可以通過錄影片段,了解學童進度,節省時間。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志清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講師黃凱偉博士表示,學童多做運動有多項好處,除了強健身體外,更有助提升學童自我形象,建立社交圈子;學生透過校內的體育活動,可以增加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進而提升學習興趣等等。此外,已有多項國外的研究發現,多做運動可提升學童的認知執行能力,改善學童的專注力和記憶力,這些都有助提升學童的學習成績。

香港欣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行政總裁黃慶凱(右)及天翔創科有限公司始創人陳新雅(左),於2022年共同創立Smart Fit全新運動科技品牌。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志清博士不諱言,疫下學童不但少做運動,小學生的體重超重情況已由2019疫前的逐年改進轉差為上升20%至30%。此外,在心態上的影響也不能忽視,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學童害怕做運動時除下口罩,令人擔憂。這一舉動反映學童在疫情下生活模式改變,在家時間大大增加,應盡快處理。

Smart Fit 內置多項功能, 專為記錄學童的整體身心健康發展而設

香港欣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欣學教育﹞創始人及行政總裁黃慶凱表示,公司對於教育科技有一種使命感,致力於協助學校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以目前的實況而言,全球均面對相同的處境,就是學生可以做運動的時間相對地較少,而大部份學生亦未養成做運動的習慣。針對這個重點,欣學教育希望可以藉著家校合作來進行一種重新的規劃。在可見的未來,如何能夠透過學校與家長互相配合的情況下,協助學生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將現有校園延伸至社區而締造出一個理想大環境,將會是一個大課題。

Smart Fit 針對校園裡所需而設計的應用平台

至於Smart Fit是否會選擇元宇宙(metaverse)作為發展方向?黃慶凱表示不管是否有元宇宙的元素,只要是好的合作夥伴、合適的項目、有意義的對接項目,都會是Smart Fit未來的發展取向。如何為沉悶跑圈加添趣味?如何讓學童可以主動做運動?如何實現跨學科、跨地域,都是Smart Fit不斷會探索的方向。

科技的另一好處是可以解決學校空間不足的問題。標準的射箭場地須要佔用一定之空間,而且事前要作大量準備工夫,若果通過VR器材提供虛擬實景,以上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陳校長表示,學校樂於採用科技,為學童提供不同的運動選擇,未來也樂於引入更多科技。至於是否能夠提升學童的學科成績表現呢?陳校長表示這需要時間去證明,但學童更開心,這是即時可以見到的。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講師黃凱偉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講師黃凱偉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講師黃凱偉博士表示,學童多做運動有多項好處,除了強健身體外,更有助提升學童自我形象,建立社交圈子;學生透過校內的體育活動,可以增加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進而提升學習興趣等等。此外,已有多項國外的研究發現,多做運動可提升學童的認知執行能力,改善學童的專注力和記憶力,這些都有助提升學童的學習成績。

談及如何讓學童多做運動等問題,他認為可以從家校合作著手。教育局 分別在2021年9月2日及2022年12月6日公布《家長教育課程架構(幼稚園)》《家長教育課程架構(小學)》,可見教育局嘗試在現行的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家長教育,這亦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方式。「家校合作」看似並不容易,但科技可望作為「家校合作」的促進劑、重要的鎖匙,讓家長更有系統地學習培育子女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面對體育科課時少等核心問題,通過「家校合作」鼓勵學童在家進行體適能活動是可行之法。不過香港居住面積有限,有不少學童更是居住於劏房等居所。在狹窄的家居下做運動,可轉身的空間不足,容易受傷,老師也很擔心。其次是由學童自行做運動,他們不會清楚自己的體能狀況和需要,及如何得到改善。這時候,他們需要有一個具互動性的工具幫助他們進行體能活動。家長可能會考慮選用與體能有關的電子遊戲,一起做運動;但考慮到這些遊戲未能配合校內的體育課程,建議學校透過專業判斷,選用更多具互動性、配合校內體育科發展的器材,讓學童在家也可以與家長一起進行具互動性的體能活動。

現在康文署提供運動獎勵計劃,原意為鼓勵學生多參與中至高強度的體能活動,但數字多由參與者自行填報,未必能準確反映學生的體能狀況。一個良好的科技互動平台,應該要即時展示成效,獎勵繼續做運動。同一時間,也要灌輸體育知識予學生。如做運動並非單單針對手手腳腳,也可以是對應心肺耐力,進而了解到整個循環系統,肌力訓練,不當做運動會受傷等等。一般家長未必有豐富的運動知識,但科技卻不同,成為知識傳授的良師,甚至扮演一個鎖匙的角色,促成學校、家長及學童三方的互動。家長及學童可以到學校得到知識,家長在掌握知識後,在家運用科技延續教育,讓學生的學習更為完善,可以說科技是很重要的促進劑。

「家校合作」在外地及中國大陸已有不少成功的經驗。黃博士曾看過一篇內地教育個案。學校位於江蘇省,由老師作為推手,學校定期舉辦講座及親子工作坊,開放學校;引入科技,應用影像及AI軟件,通過手機即時用以AI分析數據並顯示結果,成效不俗。他表示中國內地在科技上積極採用AI科技,也有應用不同範疇的科技,使學童可以選擇不同運動項目和學習方式。部分地區紛紛把科技應用在體驗活動、教學活動,甚至舉行虛擬競技比賽。黃博士認為本地的體育教育目前主要將科技應用在體驗和教學活動之中,需持續加強應用科技於不同的範疇之中。就以香港教育大學為例,已舉行虛擬長跑和接力跑活動,讓體能活動能在不同的平台進行。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志清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志清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志清博士不諱言,疫下學童不但少做運動,小學生的體重超重情況已由2019疫前的逐年改進轉差為上升20%至30%。此外,在心態上的影響也不能忽視,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學童害怕做運動時除下口罩,令人擔憂。這一舉動反映學童在疫情下生活模式改變,在家時間大大增加,應盡快處理。

現今科技進步,可以通過收集數據提升學童的「活躍」程度,在兩個層面上反映其作用。就學生來說,基於數據的成績表是推動進步的原動力,下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呢?對於老師來說,數據可用於檢視教學計劃的進度,既可自知,也可讓家長看到。

通過數據收集,可以為教學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如在跳繩訓練上,應該進行30秒竭盡全力訓練,還是3分鐘的好呢?教師可視乎訓練計劃而定,另一方面也可按學童自身的體能而作出合適的調整。此外,體育科老師還可以根據數據所得而把學童進行分組,按步就班為不同學童定出最合適的訓練計劃。周博士深信通過科技,可望把搜集資料等工序從半自動進化為全自動,從而釋放教師時間,用於改進教學方面。

周博士建議學校要強調優質體育課堂。聯合國教科文提倡的優質體育課就是要真正做到學生終身運動的目的,而香港的體育課就一直都設有知識、技能及情意 (態度)三大學習目標。教師可加入科技去提升學童的活躍性,讓課堂學習不止於技能掌握。比如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設計和紀錄學童的跑步路線,把十公里的跑步路線改成「畫一隻牛」,讓學童更有成就感,樂於多做運動,這是科技可以提供的延展性效果。

香港欣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行政總裁黃慶凱(右)及天翔創科有限公司始創人陳新雅(左),於2022年共同創立Smart Fit全新運動科技品牌。

香港欣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行政總裁黃慶凱(右)及天翔創科有限公司始創人陳新雅(左),於2022年共同創立Smart Fit全新運動科技品牌。

香港欣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欣學教育﹞創始人及行政總裁黃慶凱表示,公司對於教育科技有一種使命感,致力於協助學校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以目前的實況而言,全球均面對相同的處境,就是學生可以做運動的時間相對地較少,而大部份學生亦未養成做運動的習慣。針對這個重點,欣學教育希望可以藉著家校合作來進行一種重新的規劃。在可見的未來,如何能夠透過學校與家長互相配合的情況下,協助學生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將現有校園延伸至社區而締造出一個理想大環境,將會是一個大課題。

疫情影響了大家的日常生態,停課、隔離更是讓大家需要找尋不同出口來面對學習上停滯不前的膠著;欣學教育便與中國香港跳繩體育聯會合作,帶來了學界首個「電子跳繩馬拉松比賽」,讓八千多名學生可以運用各自的空間去參與學界活動,跨越界限,反應熱烈。黃慶凱表示,是次活動能夠獲得成功,首先感謝各學校與家長的支持和參與;亦因為這些學校的前瞻性,在疫情前已率先配置相關智能運動平台並持續使用。擁有這些平台/系統的學校,不但可以在校內進行一系列教學應用,更可以輕易將活動延伸至課後,在家中進行,讓家長可以從旁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黃慶凱表示,在往後的發展相信可以做到不止跨區,更可以跨越地域,如與內地學校合辦姊妹聯校活動,參與人數亦不再只限於數十位學生的交流,而是可以擴展至全校師生。

黃慶凱表示,生活開始回歸日常,亦是時候配合宏觀的理念延伸更廣闊的學習範疇,讓學童整體身心更健康發展,而不再受到實體上的限制。為了更有效地透過教育科技的實質價值協助教師、學生全方位教與學, 欣學教育於2022年開始與天翔創科合力打造Smart Fit品牌,以帶來更全面的生活與運動體驗。Smart Fit品牌的出現,就是建基於欣學教育多年來為學校提供產品服務所累積的經驗,從而了解到坊間現有的硬件設備,往往未能滿足學校的應用需求,藉以為學校提供一系列的應用平台、硬件設備來建造更完善的學習大環境。

Smart Fit 內置多項功能, 專為記錄學童的整體身心健康發展而設

Smart Fit 內置多項功能, 專為記錄學童的整體身心健康發展而設

至於Smart Fit是否會選擇元宇宙(metaverse)作為發展方向?黃慶凱表示不管是否有元宇宙的元素,只要是好的合作夥伴、合適的項目、有意義的對接項目,都會是Smart Fit未來的發展取向。如何為沉悶跑圈加添趣味?如何讓學童可以主動做運動?如何實現跨學科、跨地域,都是Smart Fit不斷會探索的方向。

Smart Fit作為新的品牌,與欣學教育有著相同的使命感,致力於提升學童健康生活水平,才能獲得有份量的教育機構支持,例如香港教育大學。黃慶凱表示,Smart Fit會透過學童整體獎勵機制及運動元素,回應香港政府"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 Campaign「躍動校園 活力人生」計劃,不單著眼於體育課堂,而是要注入更多的原動力,達至目標為本的效益。黃慶凱表示,在建構的項目中,還包括藉著教育科技遊走世界各地,結合不同的合作夥伴,擴闊現有運動層面,從踏單車、游泳,進而把生態圈持續擴闊,加入營養方面的配套,都是Smart Fit未來的發展方向。再配合舉辦聯校運動的平台/系統,加入人工智能 A.I. 及分析大數據的功能,讓校長、教師、家長可以根據分析報告,進一步構思建構合適的學習或運動模式,以改善學童的健康質素;教師只需要集中在設計訓練課程,而不再需要為輸入數據而花費太多精神與時間。

Smart Fit 針對校園裡所需而設計的應用平台

Smart Fit 針對校園裡所需而設計的應用平台

往下看更多文章

Smart Fit 舉辦活動推廣運動科技 首批吸引內地香港逾5000師生參與

2023年05月20日 13:03 最後更新:13:03

「Smart Fit 科技有限公司」聯同「香港欣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及「天翔創科有限公司」5月20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課外活動節暨教材及用品博覽 2023」舉辦「Smart Fit 活動分享日暨同心同步大灣區」啟動禮,向學界推廣運動科技,促進內地香港學校交流。 

六間參與學校校長及老師一同為「同心同步大灣區」主持啟動儀式。

六間參與學校校長及老師一同為「同心同步大灣區」主持啟動儀式。

Smart Fit 創辦人黃慶凱及陳新雅,率先帶領首批參與學校之校長、老師及嘉賓主持啟動儀式。參與學校包括︰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及慈幼葉漢千禧小學; 以及三間內地姊妹學校: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新沙小學及惠州巿惠城區京師實驗小學。據悉,首批參與的學校人數已經超過5,000 人次。

學生現場參與智能運動大比拼—反應燈遊戲, 配戴 Smart Fit 智能手錶,即時觀察運動數據及心率變化。

學生現場參與智能運動大比拼—反應燈遊戲, 配戴 Smart Fit 智能手錶,即時觀察運動數據及心率變化。

啟動禮中,學生們更即場示範了如何運用 Smart Fit 智能手錶參加「同心同步大灣區」活動,及表示成功達標的學生都可以獲取一套以大灣區為主題內容的「同心同步大灣區活動包」。大會表示,希望香港學生透過是次活動增加與內地生交流機會,繼而了解更多有關大灣區的資訊及文化,建構兩地教育平台。

Smart Fit 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黃慶凱為 「同心同步大灣區」揭開序幕,表示活動將會推廣至全港 18 區。

Smart Fit 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黃慶凱為 「同心同步大灣區」揭開序幕,表示活動將會推廣至全港 18 區。

黃慶凱於致辭時表示,Smart Fit 為配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近年積極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項目,以及支持香港教育局所推行的「姊妹學校交流計劃」及「躍動校園 活力人生」計劃。舉辦全港首個「同心同步大灣區」活動,目標是希望引用智能科技,結合有趣的運動項目,吸引兩地學生作不同類型的交流,從中學習「體育精神」及體驗兩地文化,打造科技運動新時代。未來 Smart Fit 將計劃推出更多活動予學界及不同人士參與,希望將同心同步活動推廣至全港 18 區,提昇大眾對運動的興趣,以全民運動為目標。

Smart Fit 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新雅 (左) 及 中國香港新興運動協會創辦人黎廣業 (右) 與觀眾分享新興運動結合科技的好處。

Smart Fit 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新雅 (左) 及 中國香港新興運動協會創辦人黎廣業 (右) 與觀眾分享新興運動結合科技的好處。

中國香港新興運動協會創辦人黎廣業亦分享新興運動結合科技的好處,他指出,科技融入運動早已是大趨勢,很多運動員都使用智能手機和運動手錶等科技產品來記錄自己的訓練和比賽數據,運用科技來搜集及分析運動員的訓練數據,可以提升他們的運動表現,大大提高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和投入感。

一眾校長與師生戴上 Smart Fit 智能手錶,同心啟動「同心同步大灣區」活動。

一眾校長與師生戴上 Smart Fit 智能手錶,同心啟動「同心同步大灣區」活動。

一眾校長更分享與內地姊妹學校一起推動校園體育活動的方案,學校們都分別邀請了不同的內地姊妹學校一起進行遙距體育活動,兩地學生透過 EduDX 智能跳繩平台及 Smart Fit 智能平台參加活動,遙距交流,為學校日後再次舉辦兩地交流體育活動積累經驗。

「同心同步大灣區」將繼續推廣至各姊妹學校,促進兩地學校交流。

「同心同步大灣區」將繼續推廣至各姊妹學校,促進兩地學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