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同一把鋼尺出現在4篇不同論文 被質疑數據來源有問題國際期刊撤稿

大視野

同一把鋼尺出現在4篇不同論文 被質疑數據來源有問題國際期刊撤稿
大視野

大視野

同一把鋼尺出現在4篇不同論文 被質疑數據來源有問題國際期刊撤稿

2023年06月04日 10:40 最後更新:12:59

一把帶有刮痕的鋼尺,竟同時出現在4篇不同署名、不同期刊的論文中。這意味着研究數據可能是來自同一個源頭:由「隱形」外部實驗室或第三方機構「出品」。相關學術期刊因此質疑數據有問題,其中3篇論文已被撤回。

陳大偉論文中的另一幅鋼尺圖,論文曾修正換圖換鋼尺,不過論文最終仍被撤稿。

陳大偉論文中的另一幅鋼尺圖,論文曾修正換圖換鋼尺,不過論文最終仍被撤稿。

其中一篇涉事論文3年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腫瘤的基因治療》(Cancer Gene Therapy)發表,該刊5月29日發聲明宣布撤稿。論文通訊作者為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放射醫學系輻射防護學教研室教授陳大偉。

論文的標題為《環狀RNA (circRNA) circ_001504通過吸附microRNA-149來增加NUCB2 從而促進腎細胞癌的發展》,於2020年10月27日在線發表。可疑鋼尺在該論文的圖6A中出現。鋼尺3字上面有一劃較短,4字上方又有一劃較長的斜向6和7中間。

蘭州大學教授關泉林的胃癌細胞論文圖像出現同一把鋼尺。

蘭州大學教授關泉林的胃癌細胞論文圖像出現同一把鋼尺。

論文曾於2021年12月30日作出修改,稱記錄和統計結果存在錯誤要修正,換走圖6,但整體結論和結果描述不變。《腫瘤的基因治療》展示了其他不相關作者的其他論文配圖根據刮痕可以看出是同一把尺。這使研究數據受到質疑,由於相關作者們沒有回應期刊提出的疑問,期刊決定撤稿。

據澎湃新聞報道,疑似數據同源的論文另外2篇都已撤回。分別是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腫瘤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關泉林的《Circ_002117結合microRNA-370,促進內質網應激誘導的胃癌細胞凋亡》,2020年9月25日於國際學術期刊《國際癌細胞》(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線上發表,2022年12月13日被撤回,原因是鋼尺圖片存在違規行為。

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周文策的胰腺導管腺癌論文也有可疑鋼尺。

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周文策的胰腺導管腺癌論文也有可疑鋼尺。

另一篇被撤回的是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泌尿外科病區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生楊學成的《間充質乾細胞來源的外泌體 microRNA-139-5p 通過靶向 PRC1 抑制膀胱癌的腫瘤發生》,2020年10月29日於國際學術期刊《致癌基因》(Oncogen)發表,2023年5月30日被撤回,原因是鋼尺與其他不相關論文相同。

尚未撤回的一篇論文署名通訊作者是「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周文策。

在評議網站PubPeer上,有用戶評論稱,上述論文的部分數據可能由承接外包業務的第三方或外部實驗室提供,但相關論文的「作者貢獻」聲明卻未提及任何外部來源,而這樣的匿名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它們可能編造數據。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醫生楊學成的膀胱癌論文又有同一把鋼尺。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醫生楊學成的膀胱癌論文又有同一把鋼尺。

往下看更多文章

廣西17歲少年發現新物種 登國際期刊

2023年07月18日 15:45 最後更新:16:51

少年16、17時,你在做甚麼?「星之子」陳易希獲科技大學破格取錄。廣西就有少年發現了新的物種,登上了國際期刊。

圖源:微博@玉林日報

圖源:微博@玉林日報

據《快科技》報道,廣西玉林的17歲少年張逸軒,2022年在容縣都嶠山某個山澗發現了幾隻螃蟹,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張逸軒帶了7隻回家,在顯微鏡下解剖觀察之後發現,這種螃蟹跟同屬的其他物種相比,雄性腹肢末端比較狹窄而且邊緣外翻。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他從形態學的角度鑑定,認為這種螃蟹是一個新物種。

他們聯繫了南昌大學鄒節新副教授,最終被確定為新物種。鄒節新副教授團隊將這一發現撰寫成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

圖源:微博@玉林日報

圖源:微博@玉林日報

圖源:玉林晚報

圖源:玉林晚報

原來,張逸軒受爸爸影響,從小就喜歡魚蝦蟹,父母也經常帶他到戶外探索大自然,放假喜歡出外捉魚捉蝦。兒子房裏擺滿各種昆蟲、蝦、魚及蟹。

論文將廣東和香港的鰓刺隱溪蟹修訂為鰓刺華石蟹,描述和命名了張軒逸在容縣發現的華石蟹屬新物種「卷肢華石蟹」。據悉,張逸軒計劃2024年報考生物方向的專業院校。

廣西17歲少年張逸軒發現螃蟹「新物種」。圖源:微博@玉林日報

廣西17歲少年張逸軒發現螃蟹「新物種」。圖源:微博@玉林日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