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讓美國很尷尬? 民調:大多數歐洲人將中國視作「必要夥伴」而非對手

博客文章

讓美國很尷尬? 民調:大多數歐洲人將中國視作「必要夥伴」而非對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讓美國很尷尬? 民調:大多數歐洲人將中國視作「必要夥伴」而非對手

2023年06月09日 12:03 最後更新:12:16

今年4月,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對11個歐盟成員國(奧地利、保加利亞、丹麥、法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荷蘭、波蘭、西班牙和瑞典)的6000多人開啟了一項民意調查,涉及歐洲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調查結果於6月7日公布。上一次類似的調查是在2021年。

而調查結果,恐怕會讓美國相當尷尬。這是因為,即便美國拼命地想要拉攏歐洲去對抗中國,並不斷利用俄烏局勢拱火,即便美國在歐洲還有大量去宣揚和鼓吹美國地緣政治利益的「喉舌」,但歐洲民眾的態度卻相當微妙。

「歐洲人如今將俄羅斯視為敵人,而不是中國。」《紐約時報》6月7日以此為題報道了這項最新出爐的歐洲民調結果。報道稱,盡管法國和德國與中國的互動引發了美國方面的不滿,但大多數歐洲受訪者仍將中國視作「必要的夥伴」,並沒有如美國精英期望的那樣同中國對抗。民調還顯示,一旦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爆發衝突,大多數歐洲人希望保持中立,而非支持美國對抗中國。

《紐約時報》:歐洲人如今將俄羅斯視作敵人,而非中國。

《紐約時報》:歐洲人如今將俄羅斯視作敵人,而非中國。

民調顯示,俄烏衝突的爆發對歐洲人對待俄羅斯的態度產生了較大影響,約有64%的受訪者將俄羅斯視作「競爭對手或敵人」,而兩年前這一比例約為三分之一。

至於歐洲與中國的關係,調查表明,歐洲人在許多方面更傾向於馬克龍的對華接觸戰略,而非馮德萊恩的對華強硬政策,大部分受訪者不認為中國是一個想要挑戰和破壞歐洲的大國,也不相信拜登政府推動的所謂「民主與專制」框架。

受訪者回應歐洲應該如何看待中國。

受訪者回應歐洲應該如何看待中國。

與2021年的民調結果相比,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幾乎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在所有受訪者中,只有約35%的人將中國視作「競爭對手或敵人」,幾乎每個國家的受訪者都普遍認為,中國是歐洲的「必要合作夥伴」。

就具體國家而言,保加利亞對華持積極態度的比例最高,有約三分之二(6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歐洲的「盟友或必要的夥伴」,只有10%的人選擇了「競爭對手或敵人」;匈牙利、西班牙、荷蘭認為中國是「盟友或必要夥伴」的受訪者比例均超過了一半。

所有11個國家中,只有德國、法國、丹麥和瑞典四國的主流觀點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或敵人」。其中,只有31%的法國人和33%的德國人將中國視為「必要夥伴」,而50%的德國人和41%的法國人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或敵人」。

民調還顯示,一旦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爆發衝突,大多數(62%)歐洲受訪者希望保持中立,而非支持美國對抗中國,支持美國的比例僅為23%。

若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爆發衝突,歐洲受訪者所持立場。

若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爆發衝突,歐洲受訪者所持立場。

選擇「支持中國或保持中立」比例最高的前四個國家分別為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西班牙。選擇「支持美國」比例最高的前四個國家分別為瑞典、波蘭、荷蘭以及丹麥。

民調的聯合作者、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官員亞娜·普格里林(Jana Puglierin)表示,總的來說,「歐洲人准備讚揚跨大西洋關係,並看到了更多的好處而不是風險,但他們不認為這伴隨著義務。他們不認為台灣問題是美國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也不認為它與烏克蘭有關」。「盡管美國對歐洲進行了大量投資,但人們很少意識到不站在美國一邊會有什麼問題,他們認為中立也是一種選擇。」

不過撰寫這篇民調分析的兩名資深分析人員也在文章中詳細闡述了如何讓歐洲「遠離」中國的建議,比如要通過宣傳讓歐洲人意識到美歐聯盟的重要性,讓歐洲人明白如果要捍衛「人權與民主」,就不能和中國走太近,以及讓他們明白他們無法在中美衝突下保持中立,只能支持美國,否則會有後果。

所以,盡管這份最新民調對中國來說是積極的,對美國來說是郁悶的,但中美在歐洲的競爭,仍將繼續。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歐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出位惹禍! 英國新防相暗示向烏部署軍隊 英首相急「滅火」

2023年10月02日 12:28 最後更新:12:33

西方官員大口講話博出位,好易惹出禍,最新主角是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

在英國媒體9月30日刊登的一篇專訪中,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稱,他已與軍方領導人討論擴大烏軍培訓計畫,並可能派遣英國教官前往烏克蘭實地協訓,惹起掀然大波。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包括英國在內的北約成員國避免向烏克蘭正式部署軍隊,以免直接捲入與俄羅斯的對抗。不過,英國《衛報》介紹,以英國為首的11個盟國自去年年初以來一直在英國境內為烏武裝部隊提供為期5天的軍事培訓課程。

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

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

據英國國防部稱,目前烏軍已有2.65萬新兵在英國多個基地接受作戰技能訓練,且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再訓練超3萬名士兵。據英國《每日電訊報》9月30日報導,夏博思9月29日視察了培訓地點之一索爾茲伯里平原基地。

夏博思在與英國陸軍總參謀長桑德斯等軍方高級官員舉行簡報會後,接受採訪時透露:「我今天談論的是最終讓訓練地點離烏克蘭更近,實際上也進入烏克蘭……特別是在烏克蘭西部,我認為現在有機會將更多事物帶入烏克蘭國內。」

夏博思解釋稱,所謂將機會「帶入烏克蘭國內」,指的不僅僅是訓練,還包括在烏設立軍工廠。他讚揚了英國軍工巨頭航空航太系統公司(BAE)在烏克蘭開始本土化生產的計畫,「我很希望看到其他英國公司也能通過做同樣的事情,來盡自己的一份力」。

他還提出向烏方提供海軍支援。夏博思稱,他本周與烏總統澤連斯基討論了加強黑海防禦的問題。「英國是一個海軍國家,因此我們可以提供幫助和建議,尤其因為黑海是國際水域。」他說,「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讓國際航運不受准進入該水域成為預設情況。」

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和首相辛偉誠。

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和首相辛偉誠。

《每日電訊報》指出,向烏克蘭部署英軍或者在黑海提供海軍支持,將標誌著英國在這場衝突中的參與程度顯著提高。報導認為,夏博思的這番話似乎也標誌著英國政府在公開討論軍隊部署問題上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此前有報導稱,今年早些時候有多達50名英國軍人加入了在烏克蘭的西方特種部隊,但英國政府從未公開討論過此事。

這則專訪見報後引起了俄方的關注。據俄衛星通訊社,俄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當地時間10月1日在Telegram上表示,在烏克蘭的英國教官將成為俄羅斯武裝力量的「合法目標」,「他們十分清楚,他們將被無情消滅,而且不是作為雇傭兵,而是作為北約英國專家被消滅」。

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

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

但夏博思這些說法顯然未得內閣同意,只是他信口胡謅。在夏博思的採訪發表數小時後,英國首相辛偉誠在曼徹斯特舉行的執政黨保守黨年會上反駁了相關報導,表示英國沒有立即向烏克蘭部署軍事教官的計畫。

據辛偉誠說,媒體上出現了「一些誤報」,「國防大臣所說的是,將來有一天我們很有可能在烏克蘭進行一些訓練」。他強調:「但這是一個長期計畫,而非此時此地的事情。英國不會派兵參加當前的衝突,這不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正在做的是訓練烏克蘭人,我們正在英國開展這項工作。」

夏博思這位新任國防大臣顯然很愛出位,愛做政治正確的事。此前,夏博思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當地時間9月28日同時突然到訪烏克蘭首都基輔,強調了推動在烏克蘭國內生產武器的目標。除了澤連斯基以外,夏博思在訪問期間還與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會面,討論了前線局勢和烏武裝部隊的防務需求等議題。

不過夏博思越講越過界,最後首相辛偉誠都被逼要澄清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