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8月,因英法聯軍之役而北逃的咸豐帝,一年內病死熱河,當時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繼位,是為同治帝。由於他年紀尚小,由慈安和慈禧兩名太后垂簾聽政。慈安太后就是「東太后」,是咸豐的皇后。咸豐死後,她獲晉封為慈安太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

兩位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每日召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討論政治,長達20年。在她們的努力下,清朝混亂局勢逐漸趨於穩定,史稱「同光中興」。不過,慈安在45歲時突然暴斃宮中,於是兩宮並列垂簾聽政,一下子變成慈禧一人獨裁,成為當時叱吒風雲及能呼風喚雨的女人。慈安之死,最大得益者理應是慈禧,包括當時宮中的人,都不自覺地認為,慈安是慈禧所害。

電影《垂簾聽政》一幕 (網上圖片)

電影《垂簾聽政》一幕 (網上圖片)

據了解,又名「西太后」的慈禧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這一點先帝咸豐早就覺察到。因此,他在臨終之前,密授朱諭於慈安太后,囑咐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為,就讓慈安拿出密諭,按祖宗之法治罪於她。

咸豐死後,為了告誡慈禧,慈安曾把密諭拿給慈禧看。當時的慈禧對密諭驚懼不安,所以辦事都謹小慎微,亦對慈安言聽計從,關懷備至。時間長了,慈禧「安分守己」的外衣蒙蔽了慈安,慈安開始對她放鬆了警惕。


慈禧為討好慈安費煞苦心。有一次慈安患病,吃了太醫所開的藥都見效甚微。一氣之下拒絕吃藥。沒想到,幾天後,她的病奇蹟地痊癒。大病初癒後的慈安,興高采烈地到禦花園散步,恰巧遇見慈禧,只見其左臂纏著白紗。十分驚異的慈安太后就上前詢問慈禧原因。

慈禧回答道:「前幾天,我見你病臥床榻,面色蒼白,心裡很難過,因此就從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讓人煮湯為你滋養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誠意。」慈安聽了大為感動,感謝萬分地說:「想不到你竟然是這樣一位好心人,先皇不應該對你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說罷,便回宮中當著慈禧的面,燒了咸豐皇帝的臨終密諭。

影視中的慈安慈禧以及同治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慈安慈禧以及同治 (網上圖片)

慈禧處心質慮多年,目的終於達成,放下了心頭大石,再也沒甚麼值得她擔驚受怕。沒有了密諭糾纏的慈禧,此後一改常態,開始對慈安出言不遜,以前她的那種畢恭畢敬蕩然無存。朝中政事更是無論鉅細,都是一人獨攬,根本不把慈安放在眼裡。知道自己上當的慈安,後悔已經太遲。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三月十日戌時,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皇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當時,不少人不自覺地將她的死,與慈禧聯繫起來。對於這段歷史,歷來說法不一。那麼慈禧究竟有沒殺慈安呢?


一種觀點認為,慈安死於疾病,而非謀殺。清代當朝史書《德宗實錄》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不過可疑的是,這些記載最初來源於慈安的《遺誥》,但這本書完全是在慈安死後,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很大可能慈禧為了掩蓋某些陰謀肆意編造死因,有理由懷疑記載的真實性。

慈禧太后 (網上圖片)

慈禧太后 (網上圖片)

而有另一種觀點認定慈安就是被慈禧毒死的。這一說法基於專門收錄清末朝廷傾軋內幕的《崇陵傳信錄》:咸豐帝彌留時,曾密授一份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密詔中授意,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不諳世事的慈安卻將此事告訴慈禧,並當著慈禧的面,將此遺詔燒掉。陰險毒辣的慈禧表面對慈安感泣不已,實際上已起殺機。遂借向慈安進獻點心之機,暗下毒藥,加以謀殺。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還有學者認為慈安的死與慈禧有莫大關聯,但認為她不是被慈禧親手殺死,而是被逼死。據清代掌故遺聞記錄《清稗類鈔》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之時,慈禧權欲極重,相反慈安卻倦怠少聞外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光緒七年(1881年)初,患血崩劇疾的慈禧臥病在床,不能總理政事。這段時間慈安獨掌朝政,也因此招致慈禧的嫉恨。事後慈禧誣陷慈安「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言辭激烈以致慈安氣憤異常。但慈安為人木訥,又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