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研ESD手術機械人再獲國際殊榮 明年或可首次應用於人體

社會事

港研ESD手術機械人再獲國際殊榮 明年或可首次應用於人體
社會事

社會事

港研ESD手術機械人再獲國際殊榮 明年或可首次應用於人體

2023年09月28日 16:25 最後更新:16:25

新內鏡手術機械人系統EndoR再榮獲「2023紅點獎 (Red Dot Award)」,有望於明年在香港首次應用於人體並開展臨床研究。

更多相片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新內鏡手術機械人系統EndoR再榮獲「2023紅點獎 (Red Dot Award)」,有望於明年在香港首次應用於人體並開展臨床研究。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該手術機械人系統EndoR專用於提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簡稱ESD)手術,透過增加內鏡操控的自由度,提升手術的安全及成效。此嶄新設計將讓更多需要進行ESD手術的早期消化道癌症病人受惠。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與微創手術相比,ESD是一種更先進的微創內鏡介入治療方式,可以讓病人保留完整的器官,而且復發率低,是醫治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黃金標準。然而,ESD操作技術的要求高,帶有一定程度的穿孔及出血風險。傳統的內鏡設計只能配合內置切割刀,以單一角度及單一方向操作,因此ESD的培訓、以致手術時間,都需時較長。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由中大最新開發的內鏡手術機械人系統EndoR是一個更靈活的手術平台。系統最新的一體化設計能讓醫生操作配備微型抓手及微型切割刀的獨特雙重微型機械臂,加上傳統內鏡時,能夠更穩定和暢順。新系統能將醫生操作內鏡的自由度較傳統增加兩倍,在病人彎曲的消化道內,視角可從鳥瞰移動水平,令手術過程更安全。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目前EndoR屬臨床前階段,活體試驗已成功做出無穿孔、無出血的案例,與常規手術相比,手術需時由多於兩小時大減至21分鐘。研究團隊相信此設計將有助降低ESD的培訓時間及手術難度,期望新一代手術機械人系統能將穿孔風險降至近乎零,進一步提升整體手術安全度。EndoR有望於明年在香港首次應用於人體並開展臨床研究,在不久將來為早期消化道癌症病人帶來治療新希望。

中大InnoHK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醫學院外科團隊、及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最新研發的新內鏡手術機械人系統EndoR,繼早前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評判嘉許特別金獎後,再榮獲「2023紅點獎 (Red Dot Award)」,是首個完全由香港人研發和設計的手術機械人系統獲此全球設計界最重要的大獎之一。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該手術機械人系統EndoR專用於提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簡稱ESD)手術,透過增加內鏡操控的自由度,提升手術的安全及成效。此嶄新設計將讓更多需要進行ESD手術的早期消化道癌症病人受惠。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與微創手術相比,ESD是一種更先進的微創內鏡介入治療方式,可以讓病人保留完整的器官,而且復發率低,是醫治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黃金標準。然而,ESD操作技術的要求高,帶有一定程度的穿孔及出血風險。傳統的內鏡設計只能配合內置切割刀,以單一角度及單一方向操作,因此ESD的培訓、以致手術時間,都需時較長。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由中大最新開發的內鏡手術機械人系統EndoR是一個更靈活的手術平台。系統最新的一體化設計能讓醫生操作配備微型抓手及微型切割刀的獨特雙重微型機械臂,加上傳統內鏡時,能夠更穩定和暢順。新系統能將醫生操作內鏡的自由度較傳統增加兩倍,在病人彎曲的消化道內,視角可從鳥瞰移動水平,令手術過程更安全。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目前EndoR屬臨床前階段,活體試驗已成功做出無穿孔、無出血的案例,與常規手術相比,手術需時由多於兩小時大減至21分鐘。研究團隊相信此設計將有助降低ESD的培訓時間及手術難度,期望新一代手術機械人系統能將穿孔風險降至近乎零,進一步提升整體手術安全度。EndoR有望於明年在香港首次應用於人體並開展臨床研究,在不久將來為早期消化道癌症病人帶來治療新希望。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中大醫學院FB圖片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于君,獲選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第24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基礎醫學獎得主,以表彰她在消化道腫瘤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和貢獻。

吳楊獎被譽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今屆共有15名醫藥衞生範疇的專家獲獎,而于教授為榜上唯一來自本港學府的學者。

于君(中)。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中)。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同時亦是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教授,她表示:「我很感謝吳楊獎的專家組和委員會,對我和我團隊在消化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工作予以肯定,授予我這個醫藥衞生領域最高榮譽。我們將繼續努力,發揮團隊優勢,並珍惜各方支持。基礎科研是推動醫學進步和發展必不可缺的因素。我和研究團隊經常埋首實驗室中進行嚴謹的基礎和轉化科研,致力為臨床醫學帶來貢獻。研究工作雖然艱苦,但我卻因為優秀的工作夥伴而享受這個艱辛的過程。」

除了身兼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歐洲科學院院士和香港科學院院士外,于教授亦是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她先後獲頒國內外重要學術獎項多達50餘個。她從事消化疾病研究30年,現為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她在揭示消化道腫瘤發病分子機制、闡明腸道微生態與腫瘤的關係、脂肪肝和相關肝癌機制、開發早期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自主專利研發的腸癌和胃癌早期診斷標誌物更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應用於臨床檢測。

于君。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中大醫學院圖片

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是由國家科技部批准,經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利用社會資源,與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於1994年共同設立,包括特殊貢獻獎,以及在基礎醫學領域、臨床醫學領域、藥學領域和公共衞生領域的獎項,旨在表彰和獎勵在醫藥衞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以促進國家醫藥衞生發展的醫學或藥學學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