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我」在古代實屬兵器

歷史長河

「我」在古代實屬兵器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我」在古代實屬兵器

2016年08月25日 00:10 最後更新:13:56

「我」這個字,我們日常也經常用,是用作稱呼自己。不過,我在古代,與現在「我」的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

「我」這個字,大家如果留意到,與「伐」、「戰」、「戟」、「戣」這些打打殺殺的字字形很像,初步也可了解到「我」,在古代與它們是近親。事實上,「我」在古代是一種兵器。《說文解字》上說:「我,古殺字。」「我」這種武器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秦以後逐漸消失。

甲骨文及金文中所見「我」字 (網上圖片)

甲骨文及金文中所見「我」字 (網上圖片)

根據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西周時期的青銅「我」和現藏於陝西扶風博物館西周時期的青銅「我」來看,「我」的形狀有點像《西遊記》裡豬八戒所托的鐵筢,只不過豬八戒的鐵筢是九齒而「我」則只有三齒。「我」這種短兵器是要裝上長柄後才能用於戰場上砍殺,據說,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向敵人時,一般的皮甲冑都難以保全。

出土的青銅我 (網上圖片)

出土的青銅我 (網上圖片)

當在古代「我」是一種兵器的時候,那麼當時的人如何稱呼自己?當時,他們所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賤民」以及「余」、「吾」等等。那時候「朕」、「寡人」都不是君主或皇帝的專用詞,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綜合性辭書《爾雅‧釋詁》中就有解釋,指:「朕,身也。」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才規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稱。至於「寡人」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大眾用詞,古代詩歌集《詩經‧邶風》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而「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專稱。

至於「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用,出現時間也很早,最早見於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當時的「我」作為代詞用,指的是「我們」。原來「我」是會意字,它從戈,戈在古代解作武器,容易激起大家的鬥志,所謂「枕戈待旦」,大丈夫當「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因此將士們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歸屬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從那時起沿用至今,再也沒有變動過「我」的意思。




趣味史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50元仿製「測速雷達」日警低成本造「秘密武器」遏超速

2023年11月17日 11:20 最後更新:12:18

日本一名警察製作低成本的雷達測速「仿製品」,由於外型逼真,警方考慮以此作為遏止超速的「秘密武器」。

觀看影片

《讀賣新聞》報道,北海道警察局25歲警員大澤上毅,看到消毒用酒精的容器(約18公升的方型桶),認為跟移動式雷達測速器的外觀十分相似,忽發奇想,造出這款測速雷達的「仿製品」。

這個方桶容器跟移動式雷達測速設備大小幾乎一樣,高度約25公分、寬度約25公分、深度約40公分。只要噴上白色,再貼上反光素材模擬成閃光燈就能完成。而這樣總製作成本經估算後,僅需原本測速雷達花費的1/1000、約1000日圓(約港幣50元)就能製作完成。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北海道警方表示,去年拆除老舊的測速雷達後,目前整個北海道地區僅靠7台移動式雷達測速設備對付超速。因此,這個「仿製品」除可以讓測速雷達設置數量提升,遏止民眾超速,也可同時減少添購成本。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