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監管機構宣布成立小組,調查當地12間金融機構在銷售與恒生國企指數掛鈎的投資產品時,有否涉及不當行為,估計投資者虧損金額達350億港元。

Shutterstock圖片

Shutterstock圖片

《韓國先驅報》報道,金融監察院(FSS)去年底接獲投訴後展開調查,發現當地金融機構有嚴重違規行為,主要涉及將銷售數量與員工表現掛鈎,員工在壓力下向未能通過風險評估的客戶銷售ELS產品。

金融監察院本周起上門調查12間金融機構,包括韓國國民銀行(KB Kookmin)、新韓銀行(Shinhan)、韓亞銀行(Hana)、友利銀行(Woori)和農協銀行(NongHyup)等,倘若投訴屬實會遭到重罰。

韓國國民銀行(Shutterstock圖片)

韓國國民銀行(Shutterstock圖片)

出事的ELS是指數掛鈎產品,在2021年開售,年期為3年,屬固定收益金融工具﹐隨恒生國企指數表現提供回報,但如果指數在到期時下跌35%至55%,本金就會出現損失。

2021年開售時,產品在南韓大賣,預計投資者數目達40萬。但國企指數2021年2月衝擊過12,000點後調頭往下,至今已回落至5,400點水平。

友利銀行(Shutterstock圖片)

友利銀行(Shutterstock圖片)

南韓監管機構不得不出在這時候手的原因,是今年到期合約金額高達19.3兆韓圜,即約1,141億港元,而且近九成由散戶持有,三分一投資者是65歲以上長者,當局擔心出現「老年破產」危機。若國指無法在到期日前反彈,散戶勢將血本無歸,當地媒體估計虧損金額可達6兆韓圜(350億港元)。

南韓2019年也曾發生「DLF事件」,當時散戶流行購買與歐美市場掛鈎的衍生工具掛鈎基金(DLF),金額達8,000億韓圜,但其後因利率較預期為低而爆煲,令大批DLF投資者虧損超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