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香港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持續推進,我們迎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之一便是不斷增長的腦退化症患者人數。預計到2039年,本港年齡6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將有高達33.3萬人(即總人口11%)會受到認知障礙症的困擾。而根據世衛統計數據,當中約有9%屬於早發性腦退化症,患者在65歲之前就已出現腦退化症症狀,對他們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人工智能(AI)技術開始在早發性腦退化症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中扮演着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人工智能在應對早發性腦退化症的應用範疇十分廣泛,筆者絕對可以寫出洋洋萬言的論文,在這裏只能簡單概述一下。首先,AI可以通過分析臨床數據和影像資料,協助實現早期檢測和確診。其次,配置了AI的監護系統,能夠利用感測器和監控設備收集患者的生理數據,在其日常生活中提供即時的警報和患者狀態信息,這對確保患者的安全至關重要。我們團隊開發的「熱感應器」就是一例,可以即時監測患者的體溫和環境溫度,為患者安全保駕護航。

此外,AI語音助手和智能家居系統等輔助設備,也有助於解決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包括記錄事項和設置提醒。我們也有一款「說話閙鐘」,可提供語音提醒、記錄提醒和簡單操作功能,為早發性腦退化症患者的生活提供了實質幫助。

再進一步地,以AI創建虛擬現實的技術,可以提供認知和行為療法,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品質。而AI社交機器人,則可以透過對話和情感支持,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和憂鬱情緒。以上種種應用都可以多方面收集患者數據,再以AI作出數據分析及預測模型,就能預測病況趨勢和治療反應,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醫療和護理方案。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在早發性腦退化症患者和老年退化症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和潛在優勢,是顯而易見的。AI既可提供認知訓練和療法,有助於患者緩解症狀、延緩疾病進展。AI技術又可支援日常生活,減輕患者和家庭的負擔。AI可以通過預測和預防,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和預期壽命。更讓人驚喜的,是AI可以給予患者社交和情感支持,有助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這些技術,都因為AI的快速發展而不斷改進,為早發性腦退化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和護理。

然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人工智能在應用上仍然有需要慎重考慮之細節。例如涉及數據使用、公平性和透明度等倫理問題,以及有關數據安全、患者控制權等隱私問題,都需要得到正視。無疑,AI技術對社會發展存在正負兩方面的影響,需要仔細平衡,以確保技術發展符合倫理原則。這方面,有頼監管機構、醫護機構、AI應用開發者,以至患者及家人等持份者共同努力,通過合作和創新來克服這些挑戰,以實現對患者和社會的最大利益。

原文連結: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715355/




妙談護匡樂齡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