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放低「機械人」的一面 朔爾茨入駐TikTok 能否迎合德國年輕人?

博客文章

放低「機械人」的一面 朔爾茨入駐TikTok 能否迎合德國年輕人?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放低「機械人」的一面 朔爾茨入駐TikTok 能否迎合德國年輕人?

2024年04月16日 15:15 最後更新:15:22

德國總理朔爾茨8日在社交媒體X(原推特)上發文,宣布自己正式入駐TikTok。

朔爾茨TikTok截圖

朔爾茨TikTok截圖

事實上,朔爾茨不是第一位進駐TikTok平台的國家領導人。2月11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加入TikTok。早在2020年7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在TikTok上發布第一個「懟臉」拍的視頻。有分析稱,在今年是「超級大選年」的情況下,社交平台或將成為這些政客爭奪選票的一個新途徑。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早在朔爾茨之前,德國極右翼的選擇黨(AfD)在TikTok上已經獲取不少影響力。在德國國內面臨地方選舉、歐洲層面即將迎來歐洲議會選舉的背景下,有專家表示,和右翼相比,傳統黨派並不了解年輕人的喜好和想法,因此朔爾茨此舉就是在爭奪年輕選民。專家同時認為,TikTok固然是一大票倉,但從傳播特點來看,TikTok只是一個政治傳播工具,很難決定大選結果。

「說好了,我不跳舞。」在TikTok視頻中,朔爾茨發言人黑貝施特賴特(Steffen Hebestreit)提到朔爾茨「不願跳舞」的橋段。黑貝施特賴特承諾,朔爾茨不會在TikTok上跳舞,而是和大家一起討論問題。這個橋段源於2021年聯邦議會選舉結束後,黑貝施特賴特開玩笑稱,「我可以向總理先生承諾,如果我們可以共同決定的話,他很快就能在TikTok上表演跳舞。」在TikTok最早走紅時期,該平台多以挑戰類遊戲和各類舞蹈視頻為亮點。黑貝施特賴特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朔爾茨開設TikTok,主要是針對年輕人。

路透社稱,今年是德國一個重要選舉年。除了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9月德國東部三州薩克森州、圖林根州和勃蘭登堡州的州議會將迎來選舉,這些都將為明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奠定基調。不過,根據目前民調,德國選擇黨(AfD)暫時領先。

作為德國主要在野黨之一,選擇黨最早進駐TikTok,並在TikTok上擁有超過40萬粉絲。該黨準備參加歐洲議會選舉的主要候選人、現任歐洲議會議員克拉(Maximilian Krah)是TikTok上最成功的德國政客之一。他是一名中年白人,穿著西裝,口袋裡塞著手帕,是天主教徒,有八個孩子。在短片中,他除了發表簡短聲明外,什麼也沒做。「真正的男人是右翼,真正的男人有理想,真正的男人是愛國者。」通過諸如此類簡短、個性化視頻,克拉在TikTok擁有超過4萬粉絲。

路透社援引德國政府政治顧問希爾耶(Johannes Hillje)的分析稱:「所有其他黨派現在都有些恐慌,因為他們不敢把這個重要平台和年輕選民交給這個激進政黨。」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表示,「Z世代」(出生於1995年至2010年的群體)對德國有很大影響力和作用,朔爾茨此舉很顯然是在爭取年輕選民。「和上一代人對各個黨派的傾向較為固定的情況相比,『Z世代』可塑性較強,他們更在意各黨派的政策是否關注未來。但從傳統建制派政黨角度看,這些政黨並不了解年輕人的交友和吸收信息方式等。」

2003年,德國《時代》周報曾給時任社民黨秘書長的朔爾茨起了一個外號,叫「朔爾茨機械人(Scholzomat)」,以揶揄他枯燥機械、沒有感情的說話方式。「沒有個人魅力」,也是許多英美媒體對朔爾茨的看法。但看到選擇黨在TikTok上風生水起,朔爾茨或許會放下自己「機械人」的一面,希望能夠通過塑造自己的個人魅力,緩解當前的危機感。

今年2月,朔爾茨曾表示,希望德國政府開設TikTok賬戶,以吸引年輕選民。3月,衛生部長勞特巴赫成為德國首位開通TikTok賬戶的部長。「TikTok的革命:從今天開始。我們不能把社交媒體留給選擇黨。」勞特巴赫在首個視頻中表示。

TikTok是一個爭奪年輕人的典型例子,但歸根結底,是要求這些政黨迎合新一代選民的偏好。丁純分析稱,從2021年德國大選就能看出,綠黨能夠得到較高選票進入聯合政府,就在於他們提出的環保等主張,讓青年感到該黨著眼未來,而非當前。

隨著俄烏和巴以衝突、歐洲經濟持續疲軟,歐洲主流的中左翼政黨正在失去年輕選民支持,這在2021年德國大選中就已經顯露出來。2021年9月,德國舉行聯邦議會選舉,執掌德國政壇16年的前總理默克爾卸任,中左翼社民黨黨魁朔爾茨出任新一屆聯邦政府總理。選舉結束後,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名為《我們的政府忘記了年輕人》的評論,講述大量25歲以下年輕人在德國大選中,拋棄了曾經佔主導地位的社民黨和基督教民主聯盟。

分析人士表示,近年來,年輕選民幾乎沒有被納入德國政治戰略考量:30歲以下選民僅佔選民總數14.4%,而50歲以上選民則佔選民總數57.8%。但2021年的選舉結果或許給政客敲了一次警鐘,44%的25歲以下年輕人支持自民黨和綠黨。這趨勢反映出年輕一代對變革的渴望,他們感覺自己被默克爾領導的中右翼基民盟和中左翼社民黨忽視,前者遭遇史上最糟糕的選舉結果,後者勉強獲勝。

《金融時報》根據選舉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德國的代際差距明顯,社民黨和基民盟的得票率隨著選民年齡增長而穩步上升,而綠黨和自民黨的趨勢則相反。

研究青年選票的政治分析家施內策爾(Simon Schnetzer)對《金融時報》表示,德國年輕人經歷長達數年的「覺醒」,始於2015年的難民湧入以及隨後的民粹主義反彈。之後是大規模氣候變化抗議活動,而2020年新冠疫情則暴露德國在數字化公共服務和互聯網提速方面的落後。「在這三次危機之前……這是『感覺良好』的一代,感覺富裕的未來是有保障的,但現在感覺不再如此了」。施內策爾說,他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想要擁有一個值得為之奮鬥的未來,而自民黨和綠黨的競選綱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他們的期待。

從政客選擇社交平台的角度看,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鄧建國分析稱,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受眾注意力已經流向TikTok等第二代社交平台,這意味著傳統媒體對受眾的議題設置能力減弱,甚至喪失,因此在「受眾到哪裡,內容就必須跟到哪裡」的情況下,政客不得不進軍佔據大量年輕人注意力的TikTok。

「TikTok作為社交平台,對受眾注意力有很強的精準切割和內容投放能力。例如政客可以根據『標籤』,按照用戶年齡、性別、地域、階層、愛好等眾多變量來顆粒化切割受眾,並將相應內容精準投放給他們,從而影響他們的認知和投票,因此力量強大。」鄧建國表示。

「TikTok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以忽視。」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去年報告顯示,在全球範圍內,人們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都在降低,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通過TikTok等了解新聞。根據報告,在18至24歲年輕人中,約有20%在TikTok上看新聞,和2022年相比增長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只有不到一半受訪者稱對新聞感興趣,和2017年60%的數據相比大幅下降。

TikTok作為深受年輕用戶歡迎的社交平台,德國政客開始借其發力,希望可以深入年輕選民中間。丁純認為,朔爾茨在社交平台下功夫,能拉近與青年選民的距離,聽到他們的訴求。在面對善於利用社交媒體取得影響力的極右翼政黨時,德國執政和傳統政黨也不得不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因此,TikTok成了這些政黨的「新戰場」。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今年2月報道稱,歐洲議會近三分之一議員有TikTok應用程式。歐洲議會則表示,將開設自己的TikTok賬戶,以便和首次參與歐洲議會選舉的選民建立聯繫,同時在選舉開始前回應一些不實消息。

數據顯示,2021年,歐盟共有約7300萬年齡在15至29歲的年輕人。在上屆歐洲議會選舉中,年輕選民投票率激增至50.6%。今年,比利時、德國、奧地利和馬耳他等歐洲國家投票年齡為16歲,希臘則為17歲。據統計,今年將有約4.5億人參與歐洲議會選舉投票。

在出現大量年輕選民,且今年歐美大選繁多的情況下,政客都希望能夠從這批人身上爭取選票。從TikTok傳播邏輯來看,鄧建國認為,相較於X(原推特)、Facebook等社交平台,TikTok用戶年齡更小,媒介形式也從文字、圖片等變成短視頻,內容更具感染力和可分享性,是更強大的政治傳播工具。

Politico刊文指出,在今年2月15日至3月8日期間,705名歐洲議會議員中,有186人活躍在TikTok上,其中四分之一來自右翼或極右翼團體。Politico分析稱,這也是為什麼在擔憂對選民欺詐等問題的情況下,政客仍然湧向社交媒體。因為他們想讓大眾相信,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將從根本上影響歐洲、美國和世界的運作方式。

布魯金斯學會則分析稱,從整體來看,社交平台讓用戶直接決定哪些新聞適合消費,這使得用戶能夠尋找他們感興趣且符合他們關注的新聞。因此,和傳統媒體被不同政黨「一分為二」的情況不同,社交平台不受政治格局兩極分化的影響,因為其新聞格局和政治觀點都是碎片化的。

社交媒體碎片化的特點,會影響用戶和選民,但同時也會影響到政客執政的穩定性。鄧建國認為,政客或許能從TikTok等政治傳播工具上實現爭取選票的目標,但「其用戶深受短視頻塑造,思維方式也非常碎片化、感性、衝動和易變。若政客過於依賴這些網民的選票,其代表性、執政能力和執政穩定性也會受到不利影響。」

鄧建國總結稱,TikTok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種助力政客選舉的政治傳播工具,應該避免選舉中的「傳播技術決定論」。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高校反戰抗議席捲全美 向多國蔓延 拜登選情受衝擊?

2024年04月29日 17:21 最後更新:17:35

美國超過50所高校的學生在過去一周內發起反战抗议潮,抗議活動已從東海岸延伸至西海岸。然而,美國當局的耐心似乎耗盡。警方不僅衝入校園、驅散人群,甚至動用電槍、橡膠子彈、催淚彈等武器裝備。

AP圖片

AP圖片

放眼全美,多地高校似乎都在增加警力。截至4月27日,已有超過700名抗議者在全國範圍內遭到逮捕。當日,美國東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等地有近200名抗議者被捕。

高校反戰示威不斷蔓延,顯示出美國年輕人對拜登加沙政策的不滿與質疑,甚至被輿論認為可能影響其總統選舉選情。

AP圖片

AP圖片

當地時間25日,據《環球時報》等報道,在美國佐治亞州的埃默里大學,參加示威的學生只是在草坪上喝咖啡、吃零食、喊口號。但是,警方在沒有通知的情况下衝入現場,發射橡膠子彈、釋放催淚彈。社交媒體上的視頻顯示,幾名警察在草坪上試圖用電槍制服抗議者。現場響起橡膠子彈發射聲和陣陣尖叫。

「警察在回應學校的求助請求時遭到暴力抵抗。」亞特蘭大市警察局事後這樣解釋。有輿論指出,這可能是近兩周來美國警方在數十起抗議應對中行動最快的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使用胡椒噴霧、電槍和橡膠子彈的地方。

「警方的反應令人震驚和可耻。」一名要求匿名的埃默里大學教職人員表示。

同在25日,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愛默生學院,警方暴力驅散抗議者,並逮捕逾百人。現場視頻顯示,抗議者和警察在巷子裏發生激烈衝突,現場留下斑斑血迹。

有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27日,在美國高校進行的反戰活動中,已有逾700人被捕。

自上周以來,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頂尖高校相繼爆發反戰抗議活動。抗議者的訴求主要集中在幾方面:譴責以色列對加沙平民的襲擊,呼籲加沙停火;支持巴勒斯坦建國;要求所在高校切斷與以色列背景企業的資金聯繫,包括科研合作、對外投資等。

AP圖片

AP圖片

自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美國高校曾舉行零星的反戰抗議活動。相比之下,本輪抗議之所以勢如破竹,或與美國政界在偏袒以色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及近來集中發生的多起事件有關。

4月1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决議,譴責巴勒斯坦支持者在抗議活動中使用「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終將自由」這一「反猶」口號。

17日,美國眾議院教育委員會舉行「大學反猶活動」聽證會,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沙菲克承諾將採取嚴厲行動應對校園反猶主義。18日,哥大校長授權紐約警方進入校園强行清場,並逮捕108名抗議學生。

同在18日,美國在安理會上一票否决「接納巴勒斯坦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的决議草案。一天后,美國眾議院又通過援助以色列的最新法案。

面對校方、警方和政府的「多管齊下」,美國高校學生的不滿被點燃。18日起,多所高校相繼出現聲援哥大學生的抗議活動,如星星之火在全美各地引發連鎖反應。

自4月17日起,發生反戰抗議的美國高校分布圖。

自4月17日起,發生反戰抗議的美國高校分布圖。

究其背後,美國皮尤中心在2月的調查顯示,美國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更多同情巴勒斯坦民眾而非以色列民眾,這與50歲以上群體形成反差。

美國政治分析人士稱,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美國對以援助以及加沙人道灾難遭忽視感到不滿。學校和警方的一味打壓,只會進一步加深校方與學生在上述問題上的分歧。

「大學校長正處於危機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前校長尼古拉斯•德克斯說,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他們作出的决定,包括求助警方,究竟是為了誰的利益?是為了學生的最大利益,還是董事會、政治利益人士以及校友的最大利益?

隨著越來越多加沙平民傷亡,拜登對巴以衝突的處理方式和管控能力受到普遍質疑。正在蔓延的高校反戰示威活動,放大了年輕選民對拜登加沙政策的質疑聲。相關民調結果顯示,拜登在年輕選民中的支持率領先共和黨前總統特朗普,但他的優勢已沒有4年前那麽明顯。

政治分析師戴維•舒爾茨認為,大規模學生抗議可能影響拜登的總統選舉選情,「民主黨需要非常高的年輕選民投票率才能贏得選舉」,否則形勢將對共和黨有利。曾在2018美國中期選舉期間擔任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執行主任的丹•塞納也認為,學生抗議給拜登選情帶來挑戰,「我最擔心的就是年輕人」。

3月5日,選民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彼得斯堡的投票點參與投票。新華社圖片

3月5日,選民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彼得斯堡的投票點參與投票。新華社圖片

明尼蘇達大學學生瑪吉•莫伊尼欣說,該校發起抗議的學生「不會投票給他(拜登)」,因為他們對拜登處理巴以衝突的方式極為不滿,「這就是為什麽那麽多人投票時勾選了『不作承諾』」。

「不作承諾」在民主黨黨內初選時被美國媒體稱之為「抗議票」,即選民只表達黨派傾向,但不支持某個具體候選人。在大選「搖擺州」密歇根州2月27日晚結束的初選投票中,拜登擊敗競爭對手,但超過10萬民主黨選民在選票上勾選「不作承諾」選項。因不滿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拉偏架」,密歇根州的活動人士發起投「抗議票」活動,以此向拜登抗議。

拜登的競選團隊試圖淡化學生抗議活動對競選的影響,稱示威者只是選民的一小部分,不過是「吸引了不成比例的媒體報道」。也有民調結果顯示,與巴以衝突相比,經濟等其他議題更受到年輕選民的關注。

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會官員直言,年輕人不斷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加沙戰爭景象、饑餓的兒童,以及拜登政府無節制軍援以色列的新聞報道,這對民主黨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問題」。

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媒數據稱,自哥倫比亞大學發起抗議活動以來,美國已有逾50所高校建起反戰抗議營地。更重要的是,抗議浪潮並無停止迹象,且正向歐洲和澳洲蔓延。

最近兩周,全球舉行反戰抗議的高校分布圖。

最近兩周,全球舉行反戰抗議的高校分布圖。

當地時間27日,數千名抗議者在倫敦市中心游行,高呼「停止轟炸加沙,停止轟炸兒童」等口號,呼籲加沙立即停火。據稱,這是「巴勒斯坦團結運動」在英國的第13次全國抗議活動。在那之前,英國以及歐洲的多所大學舉行一系列靜坐和示威活動,要求學術機構斷絕與以色列的關係。

在倫敦大學學院,數十名學生26日手持標語,高呼「不要再為以色列的罪行付錢」等口號,舉行反戰集會。

在素有「政治家搖籃」之稱的巴黎政治學院,數十名抗議者26日封鎖學院入口,手持巴勒斯坦國旗,高呼口號。

26 日,一名學生在巴黎政治大學外揮舞巴勒斯坦國旗。AP圖片

26 日,一名學生在巴黎政治大學外揮舞巴勒斯坦國旗。AP圖片

在澳洲,悉尼大學從上周開始舉行反戰抗議活動,數百名師生參與其中,要求校方切斷與以色列方面的聯繫。

24日,抗議者在悉尼大學門口示威。AP圖片

24日,抗議者在悉尼大學門口示威。AP圖片

到目前為止,歐洲、澳洲等地的示威活動相對平和,尚未發生美國學生與警方間那般激烈的衝突。抗議者表示,在巴以問題上,他們「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