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這句成語,是講述一名少年匡衡,出身貧窮農民家庭,為了讀書,借了村中的大戶人家的書來讀;家貧買不起點燈油,於是就鑿大牆壁壁縫,以壁縫透出的鄰家的燈光來讀書。故事說他將來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告訴後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學習。

小時匡衡鑿壁偷光 (網上圖片)

小時匡衡鑿壁偷光 (網上圖片)

自古至今,學問對於人生相當重要,尤其是古代,有學問也能透過考試當官,提高社會地位。「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了讀人家的書,不惜在那戶人家打工換取讀書機會。主人家見他偷光,感到奇怪,問匡衡做甚麼,匡衡就說:「願得主人書遍讀之。」,於是「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根據多數人對「鑿壁偷光」「劇情」的了解,只去到「遂成大學」,但究竟他有多大學問?故事原文出自醫學家道教的葛洪的《西京雜記》繼續有後話,說:匡衡學習刻苦,對《詩經》有很高的成就,當時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之說。鎮上沒有人能夠比匡衡更了解詩經。

《四庫全書》局部,記載西京雜記中匡衡的故事 (網上圖片)

《四庫全書》局部,記載西京雜記中匡衡的故事 (網上圖片)

至於長大後的故事,《漢書·匡衡傳》有續,說他除了《詩經》出色。及後,即使他在明經科射策不中,但少府梁丘賀親自召見匡衡試其學問曰:「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漢書》記載,即使他考試不中,也有很多學者都了解到匡衡相當出色,都舉薦他。匡衡曾任平原「文學掾」,即文學卒史。由於他熟讀《詩經》,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擔任尚書,向元帝劉奭推薦匡衡,予以重用。

《漢書》中有關匡衡的記載 (局部)

《漢書》中有關匡衡的記載 (局部)

沒多久,京城發生日蝕、地震,匡衡上諫「上政治得失疏」,引用《詩經》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勸諫元帝減少奢靡之風,多行善意之舉:「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民俗殊務,所遇之時異也。」元帝頗為受用,加封匡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到了元帝後期,朝政較為混亂。據載,宦官石顯趁元帝生病結黨營私,擾亂朝政,大儒蕭望之被石顯逼得自盡。到了公元前33年,元帝病死,劉驁即位,是為成帝。匡衡見石顯在元帝病重期間迫害了很多人。所以成帝一上台,匡衡與御史大夫甄譚上疏彈劾石顯。成帝荒淫無度,匡衡又上《戒妃匹勸經學威儀之則》的奏疏:「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

小時匡衡鑿壁偷光 (網上圖片)

小時匡衡鑿壁偷光 (網上圖片)

匡衡這個故事,是由一個窮小子晉身權力核心的勵志故事,但最終因一件事件遭到彈劾。事緣元帝劉奭封匡衡為安樂侯時,封地本來只有三十一萬畝,而匡衡利用郡圖出錯,非法擴佔了四萬多畝,沒有申報,也沒告之任何人。在朝中不滿匡衡的人,趁機會將「黑材料」告之成帝,說匡衡「擴大國界」。結果,匡衡因「專地盜土」遭彈劾,被貶為庶人回鄉,最終在家鄉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