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有多種表達訴求的方法,而這些方法的效力、成本、營造的氣氛等在每個人心目中有不同衡量。最重要是市民作出選擇時須慎思。

「佔中」行動表示,6月22日,參與者會從三個政改建議方案裏選出一個代表方案,同時,就着「如果政府方案不符國際標準讓選民有真正選擇,立法會應予以否決」作表態。從策略上看,三個政改建議方案未必能符合現有或潛在「佔中」參與者的意願,而新增問題的用意應是盡可能增加市民的投票意慾,為下一波行動造勢,增加對政府的壓力。由於「佔中」行動提出的方案已經過多重「民主程序」,所以應難以作出任何讓步。政府很大機會只能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市民普遍支持政制發展,並希望其所重視的原則以至制度安排可以出現在最終方案上。但是社會就着政制發展的深度、闊度和速度,尚有不少爭議。可以肯定的是,最終方案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最佳期望。

不少市民會考慮各種方法表達其訴求。「佔中」行動是其中一種,「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式,由示威者違法地長期佔領中環要道,以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迫使北京改變立場」。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是表達訴求的唯一方法。市民能在諮詢期內出席論壇,向官員直接表達意見;向政團、議員等反映意見;參與示威遊行等。

從不同人眼中,這些表達訴求的方法有不同效力,但是也有相應的成本。而各種行動也會對社會的討論氣氛構成影響,牽動情緒。結果既可以是各方互諒互讓,也可以是劍拔弩張。在政壇上打滾多年的人士自然有其選擇,不用多說。然而一些尚未了解深入了解情況的人士,選擇表達訴求的途徑時須慎思。

現時香港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樓價和租金高企,部份市民居住條件較差,安居困難;貧富差距問題突出,部份市民失去向上流動的希望;資助學額不足,衍接學位收費高昂,而高學歷也未能保證理想前途;產業側重在金融業、專業服務業等,年青人畢業後的工種選擇較少等。關心社會的人士都希望把這些問題一一解決。

但是這些問題的由來有其政治、經濟、社會以至國際等因素,並不是由單一因素構成。至於政制發展能否舒緩這些問題;如果能,怎樣的政制發展才能最好地舒緩這些問題等,現在都需要社會理性討論,討價還價,凝聚共識。當政制發展能考慮和吸納大多數持份者的意見時,其制度安排才能長期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在這些考慮下,參與「佔中」行動是否一個較好的選擇,值得商榷。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