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承先啟後 從歷史鑑回歸 梁幸發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博客文章

承先啟後 從歷史鑑回歸   梁幸發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承先啟後 從歷史鑑回歸 梁幸發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2017年07月14日 12:36 最後更新:12:40

剛過去的七月一日為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中國第一首航空母艦遼寧號訪港,深受市民熱烈歡迎,適逢新一屆特區政府上場,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銳意改善行政立法關係,現時的政治氣氛可算是近年中最好的。近年香港社會政治爭拗不斷,先後經歷了七十九日的「佔中」、去年的旺角騷亂、以至少數港人高舉「龍獅旗」及鼓吹港獨。若我們能借古鑑今,回顧香港由被割讓予英國至主權移交的一段歷史,香港的回歸對我們的意義會是甚麼?

香港割讓予英國的一段歷史,相信對不少人來說可謂耳熟能詳。清朝初年,中國向英國出口茶葉、陶瓷和絲綢等,英國後來則對中國大量進入鴉片以扭轉貿易逆差,以致中國日益國窮民困,迫使清廷下令銷毀和禁絕鴉片,以減少國庫流失,最終英國出兵中國,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果清廷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當中清廷須向英國賠償及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自此中國便展開了一段頗不光榮的歷史。當時清廷的軟弱和腐敗,使其接連於多場對外戰爭中戰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後,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進一步將九龍半島割讓予英國,及至清朝晚年時期,中國幾乎被列強瓜分,人民生活可謂苦不堪言。

英國於1898年再與清廷協議租借新界,為期99年至1997年為止,自此英國開始發展香港。英資企業大舉進駐,壟斷了地產、金融等領域,經濟和社會利益向英國人傾斜,而在政府體制內,高級政府官員大多由英國人出任,直至回歸前夕才逐步由華人擔任,香港亦由回歸前的英人和英資主導,逐漸演變成為港資和華資主導,華人亦取代英人,成為政府架構內的主軸,《基本法》更規定了行政長官、主要官員和立法會議員必須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擔任,實現了港人治港的目標。

中國則在經歷了百多年的政治動盪後,鄧小平於1970年代末提出改革開放,自此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一躍成為現時以國內生產總值計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在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衰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快速增長。1997年香港的主權移交,不僅象徵中國從這段動盪的歷史中擺脫過來,香港亦從回歸前的英人治港和英國人利益主導,於回歸後實現了港人治港,並在國家的支持下先後度過了金融風暴、沙士和金融海嘯等多個危機,繼續保持繁榮穩定。

近年香港於政治爭拗中虛耗不少,少數人士對國家產生抗拒和偏見,在回歸二十周年的這個大日子,趁好讓我們重溫這段歷史,明暸今日香港的優勢得來不易,香港的定位和策略是甚麼,如何應對周邊地區的挑戰以及把握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均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更應借古知今,反思如何在香港固有的優勢如簡單稅制、建全的法制和資金自由進出等基礎上,加以發揮,放眼中國,面向世界,把握得來不易的機遇,香港和我們的未來必能更進一步。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盧偉國:面對龐大財赤政府應進一步開源節流 加強外資與人才來港信心

2024年04月24日 12:14 最後更新:13:44

立法會二讀辯論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撥款條例草案》。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不只是「財神」,亦是「廚神」,面對千億財赤,在「限米煮限飯」下,一方面樓市「撤辣」,一方面「減甜」,同時推出振興經濟措施,設法令菜色既健康又受歡迎,並不容易。

盧偉國認為,面對龐大財赤下,政府應進一步開源節流,包括大力發展國際電子商貿、重建盛事之都地位等,多管齊下拼經濟、謀發展,加強外資與人才來港的信心,以實際行動及優異成績,對外部勢力指「香港玩完」等抹黑言論給予最有力駁斥。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民建聯主席陳克勤讚揚今年預算案推動香港經濟全方位發展,提振市場、支持中小企及旅遊業發展等,亦回應民建聯包括撤辣等多項建議,政府又在財政較緊張情況下,適當地支援市民及企業。

陳克勤認為,香港需要全面審視自己的優勢及大灣區各城市的特點,做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而香港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後,可以輕裝上路拼經濟、惠民生,但國安解說工作仍要持之以恆,希望官員多向外國商界、外地金融機構及投資者解說,進一步加強他們對香港投資的信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