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宋金戰爭」 (公元1125年-1141年)中,岳飛、韓世忠等人北伐中原,收復大片土地。當中岳飛統率的「岳家軍」以戰鬥勇猛、紀律嚴明見稱,將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據統計,岳飛對金作戰十年,軍隊以犧牲一萬五千人,傷殘兩萬的代價,殺死強悍金兵約十五萬,殺傷至少五萬,故金國貴族有傳一句:「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說法。

影視中的宋軍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宋軍 (網上圖片)

而在強悍的岳家軍中,又有一支屢屢以少勝多的軍隊,那就是「背嵬軍」,可謂精銳中的精銳。乾隆時期編纂的《欽定續通典》云:「宋韓世忠與岳飛並置背嵬軍,皆勇鷙絶倫者,故俱能以少擊眾。」(也可見背嵬軍非岳飛獨有,下詳述之。)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宋軍 (網上圖片)

宋代「宋金戰爭」 (公元1125年-1141年)中,岳飛、韓世忠等人北伐中原,收復大片土地。當中岳飛統率的「岳家軍」以戰鬥勇猛、紀律嚴明見稱,將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據統計,岳飛對金作戰十年,軍隊以犧牲一萬五千人,傷殘兩萬的代價,殺死強悍金兵約十五萬,殺傷至少五萬,故金國貴族有傳一句:「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說法。

《續通典》局部 (網上圖片)

而在強悍的岳家軍中,又有一支屢屢以少勝多的軍隊,那就是「背嵬軍」,可謂精銳中的精銳。乾隆時期編纂的《欽定續通典》云:「宋韓世忠與岳飛並置背嵬軍,皆勇鷙絶倫者,故俱能以少擊眾。」(也可見背嵬軍非岳飛獨有,下詳述之。)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 (網上圖片)

根據近代學者王曾瑜考證,岳飛的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分為十二軍,平均每軍八千餘人,背嵬軍有騎兵八千和步兵數千。儘管「背嵬軍」基本以騎兵為主,但還是被認為開創「步兵在平原擊潰金人精銳騎兵」的經典戰例。紹興十年(1140年),宋金之間有一次主力軍決戰-「郾城之戰」,岳飛的背嵬軍先以步兵大破金軍精銳「拐子馬」,再以極少的精銳騎兵猛衝敵陣,終於大敗兀术的精騎一萬五千人。明代時編寫的《宋史紀事本末 》記載,兀术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影視中的岳飛 (網上圖片)

據載,岳飛在這次戰鬥中,奏摺稱:「殺死賊兵滿野」。其後,兀术集結三萬騎兵再攻潁昌,岳雲以背嵬軍騎兵八百挺前決戰,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部隊隨後跟進,「殺烏珠(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烏珠遁去」。到了岳飛第四次北伐最後一戰「朱仙鎮之戰」,其500背嵬精兵大破十餘萬金軍。

近代畫家王雙寬的岳飛《氣蓋山河圖》 (網上圖片)

這支強悍背嵬軍是岳飛的親軍,統領是岳飛的兒子岳雲。宋代趙彥衛所著的筆記《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製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至於為什麼叫「背嵬」?據說這是韓世忠首創,後來被岳飛借鑒:「燕北人呼酒瓶為峞,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韓兵用以名軍。峞即罍,北人語訛故云,韓軍誤用字耳。 」也有說,韓世忠原為北宋西軍軍官,長期與西夏作戰,因此也有說法認為「背嵬」是西夏語的音譯,形容驍勇軍士。

《氣蓋山河圖》局部,描繪岳飛宋金作戰 (網上圖片)

岳飛背嵬軍作為自己的親兵衛隊,步兵由他的兒子岳雲統制,騎兵由王剛統制,兩支部隊由岳雲統一節制。據了解,騎兵背嵬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二十支硬弓弓箭圍盔,鐵葉片革甲。南宋文學家、岳飛之孫岳珂,在《鄂國金佗編·淮西辨》載:「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又說「潁昌、朱仙,皆以是軍取勝」。

《續通典》局部 (網上圖片)

《續通典》局部 (網上圖片)

根據近代學者王曾瑜考證,岳飛的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分為十二軍,平均每軍八千餘人,背嵬軍有騎兵八千和步兵數千。儘管「背嵬軍」基本以騎兵為主,但還是被認為開創「步兵在平原擊潰金人精銳騎兵」的經典戰例。紹興十年(1140年),宋金之間有一次主力軍決戰-「郾城之戰」,岳飛的背嵬軍先以步兵大破金軍精銳「拐子馬」,再以極少的精銳騎兵猛衝敵陣,終於大敗兀术的精騎一萬五千人。明代時編寫的《宋史紀事本末 》記載,兀术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 (網上圖片)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 (網上圖片)

據載,岳飛在這次戰鬥中,奏摺稱:「殺死賊兵滿野」。其後,兀术集結三萬騎兵再攻潁昌,岳雲以背嵬軍騎兵八百挺前決戰,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部隊隨後跟進,「殺烏珠(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烏珠遁去」。到了岳飛第四次北伐最後一戰「朱仙鎮之戰」,其500背嵬精兵大破十餘萬金軍。

影視中的岳飛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岳飛 (網上圖片)

這支強悍背嵬軍是岳飛的親軍,統領是岳飛的兒子岳雲。宋代趙彥衛所著的筆記《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製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至於為什麼叫「背嵬」?據說這是韓世忠首創,後來被岳飛借鑒:「燕北人呼酒瓶為峞,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韓兵用以名軍。峞即罍,北人語訛故云,韓軍誤用字耳。 」也有說,韓世忠原為北宋西軍軍官,長期與西夏作戰,因此也有說法認為「背嵬」是西夏語的音譯,形容驍勇軍士。

近代畫家王雙寬的岳飛《氣蓋山河圖》 (網上圖片)

近代畫家王雙寬的岳飛《氣蓋山河圖》 (網上圖片)

岳飛背嵬軍作為自己的親兵衛隊,步兵由他的兒子岳雲統制,騎兵由王剛統制,兩支部隊由岳雲統一節制。據了解,騎兵背嵬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二十支硬弓弓箭圍盔,鐵葉片革甲。南宋文學家、岳飛之孫岳珂,在《鄂國金佗編·淮西辨》載:「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又說「潁昌、朱仙,皆以是軍取勝」。

《氣蓋山河圖》局部,描繪岳飛宋金作戰 (網上圖片)

《氣蓋山河圖》局部,描繪岳飛宋金作戰 (網上圖片)

背嵬軍戰術多變,常常分成多個獨立的戰鬥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往往距離敵人一百餘步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馬,然後長刀對劈,迅速沖鋒,集結,再衝鋒,從而量殺傷敵兵。憑藉著這支強悍的部隊,岳飛百戰百勝。在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荊湖宣撫司罷,改任傅選為鄂州御前背嵬軍同統制,可見背嵬軍被朝廷納為己有,成為「御前」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