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近年引起全球工業界熱議,啟發了工商界對工業發展的思維。這個由德國政府提出的高科技計劃,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組成物聯網及服務聯網,將生產流程所有相關的機器設備、人員、流程與資料連結起來,每個設備更能互相溝通,具備獨立監察、分析和判斷能力,可以隨時找到問題及解決,令生產流程更靈活、更有彈性,能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就是智能工廠(Smart Factory)的構想。

智能工廠啟發了許多國家對工業發展的看法。中國國務院亦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相比之下,香港的工業主要仍然停留於2.0階段。

德國能夠成為世界工業大國,以先進科技和精密機械聞名於世,除關乎其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亦與德國政府重視中小企業的政策有關。

德國政府早於1970年已推出營造中小企友善的營商環境業政策,有別於香港依賴短期、鬆散的支援計劃協助中小企業。德國將中小企業放到經濟政策的層次,從教育、基建、貿易、融資等方面,滿足中小企的需要。當地政府亦配合業界自我監管機構和商會組織的推廣和協調,助企業成功。

以教育為例,德國獨特的職業教育和訓練雙軌制度,把企業提供的學徒培訓和職前學校的課堂教育結合。學徒訓練計劃是雙軌制度的重要元素之一,由企業和政府共同承擔人力資源培訓,既是教育政策,也是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滿足中小企業對技能匹配的人力資源的需求,亦為學生的長遠專業發展鋪路,確保良好的青年就業環境。

事實上,佔德國企業99%之多的中小企業,是該國在全球經濟環經困難之時,能夠保持活力,就業和社會相對穩定的要素。而德國的中小企業,被譽為是創新的重要力量,每年提供大量創新的產品,使德國工業產品持續提升競爭力,對創造就業和創富有很大的貢獻。

我期望政府能夠正視目前香港經濟的情況,更充份了解中小企業的生態和經營需要,借鏡德國的經驗,全面檢視目前有關中小企業的支援,並提升中小企政策為重要經濟政策,並提出更全面、適切的跨越部門政策方向,在市場資訊、人才供應、鼓勵創新、基建配套等各個範疇,為中小企業提供友善的經營環境,並減少市場的失效及補償中小企因為規模較小而在經營上面對的劣勢。同時,香港政府亦要訂立清晰、簡單的規條和優化稅制,減少對中小企業的制肘,留足夠空間讓中小企發展。

香港擁有世界最佳的基礎硬件設備、健康及開放的競爭環境,勞動力市場具彈性及效率,金融市場亦穩定。香港亦擁有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知識產品註冊制度,為企業經營提供良好的平台。世界經濟論壇於9月27日發布2017/18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亦排第6位。我相信,如果香港政府能夠更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促進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香港的經濟將可以有更大的突破。

香港廠家面對的最大困難之一是科學技術人員供應不足,我們不能純粹依賴大學及專上學院每年提供的科技畢業生。事實上,專上課程往往未能切合廠商的實際需要,亦經常滯後於市場的變化,結果出現了錯配、斷層等問題。

我們要提振以中小企在香港工業中的活力,可向德國借鑑。尤其在培訓人才方面,「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更可以扮演一個更主動的角色。

廠商會歷年來鼎力支持政府的院校配對基金,積極捐款予各大學。這是相當有意義的捐獻,不過商會在款項最終如何運用的問題上,沒有發言權。我建議,廠商會可以把用於支助教育的款項,改為集中興建一所在課程設計、師資、收生等環節,都是由商會自己決定的專門工業院校。

最近,我與一位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工業4.0專家教授,多次深入探討如何培訓香港工業界下一代技術人員供應不足的問題。他己針對本港的現實情況,設計了一套課程,為香港打後十年孕育出工業4.0的專才。

我期望廠商會下一屆的領導層能夠以此為基礎,為香港的廠商在面對「一帶一路」、「大灣區」等國家發展策略所帶來的機遇,做足充份的準備,不至於欠缺人才而坐失良機。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




徐炳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