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進入最後階段,是時候評估一下各區直選的形勢。

有別於過去的補選,雖然今次補選牽涉的選區範圍較大,但氣氛卻十分普通,沒有大戰的味道。

主要原因是,今次補選缺乏明確的議題,令這場選舉欠缺令人投票的誘因。以2007年港島區補選為例,該場選舉可以視為爭取2012年「雙普選」的民意戰;2016年新界東補選,反對派亦用作檢視後佔領運動的民意走向和作為表達不滿梁振英的指標。由於議題清晰,加上具有煽動性,所以民眾較為熱烈參與。

今次選舉,其實不是沒有明確議題。眾所周知,是次補選是由於幾位立法會議員在宣誓過程中辱華和不願真誠擁護基本法,從而被法院宣判喪失議員資格所引致的。但是,反對派心知肚明,如果過份宣傳DQ一事,可能會促使理性、中立市民對幾名議員的言行感到反感,令反對派候選人流失部分中間選票,反而不利選情。

至於其他具影響力議題,例如一地兩檢等,由於民意偏向支持一方,即使反對派有心阻撓,亦不敢公然在選舉期間反對。因此,反對派寧願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不為選舉設定任何議題,以確保佔多數的中間選票不會流失到主要對手手上。

另一原因,是參選人知名度低。相比起兩場港島區補選,分別有余若薇、陳方安生、葉劉淑儀等政壇巨星出戰,今次各區人馬都不是政治明星。近年積極換血的建制派,三位直選候選人當中只有鄧家彪曾經出任一屆勞工界立法會議員,陳家佩和鄭泳舜都只是年資尚淺的區議員;反對派亦然,區諾軒同樣是年紀尚輕的區議員,至於范國威和姚松炎,雖然曾經擔任立法會議員,但論政治魅力和號召力與政治明星的門檻相距甚遠。

在選舉氣氛不太熾熱的情況下,候選人爭取勝利,就誠如<淺析補選形勢>一文指出,必須盡量向中間選民靠攏。問題是,這一刻的香港,什麼才算是中間?

經歷過去幾年的街頭和議會抗爭,普遍選民都感到十分厭倦,既不喜歡社會出現嚴重撕裂,亦也不樂見議會爭拗不斷。他們希望選擇的是既能夠重視民生,也勇於監察政府的人。不論為反對而反對或是凡事唯唯諾諾的人,都不是選民理想的選擇。

在民生上,房屋問題已經是不少港人面對一大困擾。即使有樓在手的年長一輩,也要為子女未雨綢繆,甚至供上畢生積蓄用作首期,對這群人士而言,房屋也是極為逼切和重要的公共議題。候選人重視房屋政策,並能夠提出實際和可行的建屋策略,有助吸引選民支持。

至於近期廣受爭議的財政預算案,相信各位候選人都知道多數市民,尤其是夾心和基層人士的不滿之處。候選人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出紓困措施,逼使陳茂波「加碼派糖」,才有望吸納選票。

如此,配合過去各區的成績,加上當今香港形勢,大家能夠猜到誰會勝選嗎?



(請參考選舉事務處自行了解各區候選人名單)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