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領30多萬大軍東征,打算徹底滅掉長江下游的朱元璋。但是圍繞著南昌的歸屬,陳友諒和朱元璋展開了反覆拉鋸。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堅守南昌城,頂住陳友諒85天的瘋狂進攻。為朱元璋調動主力與陳友諒決戰爭取了寶貴時間。朱文正之所以能夠堅守南昌長達85天,除了朱文正本身充分發揮了自己優勢,其實,陳友諒的軍隊也有弱點。

影視中的朱元璋及部隊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朱元璋及部隊 (網上圖片)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爆發規模浩大的紅巾軍起義,軍閥相互攻殺後,漸漸在長江以南形成三大集團對峙-盤踞湖北的陳友諒、盤踞安徽和江蘇西部的朱元璋以及盤踞江蘇大部的張士誠。三大集團之中,以陳友諒的實力最強。當時,陳友諒一直想東進消滅朱元璋。由於一次部下叛變事件,激化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的矛盾。公元1362年,陳友諒的一個部下投降了朱元璋,順便把自己鎮守的南昌城獻給了朱元璋。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朱元璋及部隊 (網上圖片)

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領30多萬大軍東征,打算徹底滅掉長江下游的朱元璋。但是圍繞著南昌的歸屬,陳友諒和朱元璋展開了反覆拉鋸。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堅守南昌城,頂住陳友諒85天的瘋狂進攻。為朱元璋調動主力與陳友諒決戰爭取了寶貴時間。朱文正之所以能夠堅守南昌長達85天,除了朱文正本身充分發揮了自己優勢,其實,陳友諒的軍隊也有弱點。

網上圖片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爆發規模浩大的紅巾軍起義,軍閥相互攻殺後,漸漸在長江以南形成三大集團對峙-盤踞湖北的陳友諒、盤踞安徽和江蘇西部的朱元璋以及盤踞江蘇大部的張士誠。三大集團之中,以陳友諒的實力最強。當時,陳友諒一直想東進消滅朱元璋。由於一次部下叛變事件,激化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的矛盾。公元1362年,陳友諒的一個部下投降了朱元璋,順便把自己鎮守的南昌城獻給了朱元璋。

影視中的朱元璋率領水軍 (網上圖片)

當時,情況其實對朱元璋不利,當時朱元璋地盤的北部發生戰事,也是需要率先解決。對於來勢洶洶的陳友諒,朱元璋只能採取守勢。朱元璋派遣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大將鄧愈等人堅守南昌城。面對陳友諒的大軍,朱文正採取了一系列防禦辦法,例如使用詐術偷襲、盡可能加固城牆等等,大將鄧愈則以火器部隊,阻擊陳友諒的攻城部隊。陳友諒的軍隊都沒法為戰事爭取到更多優勢,一直攻城攻到底。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網上圖片)

與此同時,朱元璋集結了20餘萬軍隊增援南昌,準備與陳友諒決戰。當時,朱元璋的軍隊幾乎是傾巢出動。如果東邊的張士誠趁機進攻朱元璋,朱元璋肯定是必敗無疑,就連大本營南京城估計也會丟失。不過,張士誠坐山觀虎鬥,沒有援助任何一方。這是張士誠的商人思維在作祟,朱元璋曾經指出張士誠「遇事斤斤計較,顧慮多,疑心重」。最終,朱元璋部隊在金陵西北的龍灣惡戰,陳友諒遇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大敗,敗走江州。其後陳友諒更於鄱陽湖之戰中中流矢身亡。

不論陳友諒還是張士誠,他們不善用人、 將士離心、軍心渙散,為朱元璋日後建立王朝提供了條件。公元1367年年底,朱元璋大軍包圍張士誠,經過十個月的攻堅戰,最終破城,張士誠自殺不成當了俘虜,被押解至應天府。

南昌作為南京與武漢之間重要的軍事屏障,如果陳友諒控制了南昌,隨時都可以揮軍南京。但是如果是朱元璋控制南昌,就可利用南昌阻擊陳友諒。對於陳友諒來說南昌必須奪回,朱元璋當然要派人堅守。公元1363年,陳友諒親率主力軍隊東征,號稱60萬大軍,但據史學家推測,陳友諒的軍隊最多30餘萬。陳友諒的計劃是先拿下南昌,然後與朱元璋決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時,情況其實對朱元璋不利,當時朱元璋地盤的北部發生戰事,也是需要率先解決。對於來勢洶洶的陳友諒,朱元璋只能採取守勢。朱元璋派遣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大將鄧愈等人堅守南昌城。面對陳友諒的大軍,朱文正採取了一系列防禦辦法,例如使用詐術偷襲、盡可能加固城牆等等,大將鄧愈則以火器部隊,阻擊陳友諒的攻城部隊。陳友諒的軍隊都沒法為戰事爭取到更多優勢,一直攻城攻到底。

陳友諒的軍隊事實上有一些隱憂。據《明太祖實錄》載,陳友諒軍隊「上下驕矜,法令縱弛」,好像部將鄧克明兄弟「御眾無律,所過茶毒,人以鄧賊稱之。」,還有的部將為求珍寶,領兵「發家行劫」。他們出征,形象不僅得不到群眾的支持,且戰鬥力也差。陳友諒東征南昌,遠道而來,在攻城器械方面又極不完善。南昌城久攻不下,當時已有將領建議放棄南昌,直接進攻朱元璋的腹地。但陳友諒則擔心,一旦繞過南昌,南昌城軍隊會趁機襲擊自己的後方。其實,有指根據當時的情況,朱文正根本沒有反擊的實力。就這樣,陳友諒歷經85天,最終拿不下南昌城。

影視中的朱元璋率領水軍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朱元璋率領水軍 (網上圖片)

與此同時,朱元璋集結了20餘萬軍隊增援南昌,準備與陳友諒決戰。當時,朱元璋的軍隊幾乎是傾巢出動。如果東邊的張士誠趁機進攻朱元璋,朱元璋肯定是必敗無疑,就連大本營南京城估計也會丟失。不過,張士誠坐山觀虎鬥,沒有援助任何一方。這是張士誠的商人思維在作祟,朱元璋曾經指出張士誠「遇事斤斤計較,顧慮多,疑心重」。最終,朱元璋部隊在金陵西北的龍灣惡戰,陳友諒遇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大敗,敗走江州。其後陳友諒更於鄱陽湖之戰中中流矢身亡。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網上圖片)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網上圖片)

不論陳友諒還是張士誠,他們不善用人、 將士離心、軍心渙散,為朱元璋日後建立王朝提供了條件。公元1367年年底,朱元璋大軍包圍張士誠,經過十個月的攻堅戰,最終破城,張士誠自殺不成當了俘虜,被押解至應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