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叫人大跌眼鏡,平日經常罵人沒讀好歷史的香港才子,一時大意犯上一個低級錯誤,在專欄中說南宋亡於宋帝昺在香港跳海自殺。

南宋確實是一個很奇特的朝代,由始至終都沒有強權盛世。先是原本無份做皇帝的趙構,有幸避過「靖康之難」,輾轉南逃到杭州延續趙宋皇朝,又勞民傷財花錢跟北方外族求和。再加上奸臣當道,先秦檜後賈似道,搖搖欲墜的政權早就應該滅亡。偏偏苟且偷安的王朝一日復一日,也就熬了一百五十多年,並且孕育出多位文壇巨匠。但說到底,債是要還的,只是前人的罪孽要由兩個無辜小孩背負上亡國君的罪名。

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南下,宰相陸秀夫和大將張世傑帶著年僅十歲和八歲的少帝和殘餘宋室,南逃經過香港,十歲的宋帝昰不幸病死,群臣即擁立八歲的少主為帝,即宋帝昺。之後這個海上王朝繼續往西逃亡,至越南東京灣一帶因遇上惡劣天氣折返,在現今新會崖門對開水域跟蒙古大軍決一死戰,最後大敗。陸秀夫見復國無望,於是孭起宋帝昺投海自盡,隨行官臣家眷亦紛紛投海殉國,至此南宋正式滅亡。據宋史記載,事後海面浮屍多達十多萬具。

關於宋帝昺經過香港一事,相傳昰昺二帝曾經在九龍城一處山丘的巨石下休息,後人就在該石上刻上「宋王臺」三字作紀念,所以宋王臺跟投海或登船並沒有關係。而跟據國內歷史檔案記錄,當時宋帝昺停留及封帝的地方名叫碙州。雖然近年出現了些爭議,但很多古籍都指出碙州就是今天大嶼山梅窩一帶。

雖然說當時是宋室殘餘,但光是逃難的船隊就有好幾百艘大船,每艘都長近百米。因此即使七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港還沒填海,要在九龍城對開海面容納這大型船隊恐怕還是有點擠迫。相反,如果在梅窩對出現時的西博寮海峽就應該足夠,可信性亦較高。

說回宋室滅亡,當時趕去匯合的還有忠臣文天祥,但其大軍撤至廣東海豐時戰敗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惜才,希望招降文天祥,於是元軍把文天祥押上大都。途中大船經過現今澳門東面伶仃洋﹝古稱零丁洋﹞,悲憤交雜的文天祥就寫下了傳頌千古的「過零丁洋」,當中後半段最為中國人認識: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王臺石原本是位於山上




耕直人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