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圖

網圖

跟一位朋友談STEM,他問我︰「你不覺得全力向下一代推行STEM教育是一種悖論?」他提出教育界無人不知的多元智能為論據,還說了一個故事給我聽。

瓦拉赫(Otto Wallach)是出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普魯士孩子,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文學的路,可是老師評價如下︰「瓦拉赫好勤力,之不過太過拘泥死板。」言下之意,他不是文學的材料。父母安排他去學油畫,結果又一次失望。瓦拉赫不擅構圖,也拙於配對顏色,成績為全班倒數第一。

我很耐心聽下去,因為身同感受,小兒從小學到初中也是無一科成績驕人,此刻很糟糕,事關他在班中屬「中流底處」,他對學習愈來愈沒有信心。瓦拉赫同樣招人憂慮,有一位化學老師卻對他另眼相看,看中瓦拉赫一絲不苟的性格,是做化學實驗的好材料,建議他專心學化學,結果瓦拉赫當上化學家,191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朋友說這個科學家的故事,其實是反證很多學生未必有讀理科的本事,更遑論學砌機械人、電腦編程,但可能有文學、繪畫的潛質,那麼香港時現時舖天蓋地向中小學推動STEM,豈非違反多元智能的邏輯嗎?

說真的,我只有一半同意他的說法。正當我對兒子的學業成績擔心時,有一位音樂老師給予他讚賞,認為他很有音樂天份,應該循此路發展。儘管我沒法證實這評語是否客觀中肯,反正兒子不隨潮流爭大學學位,沒有走STEM之路,改而學習音樂,從此變得很有自信和開朗。我是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信徒,認同他剖析人的智力除了語言、數理邏輯兩種基本智能之外,還有其他七種智能,孩子日後可各憑長短去選擇自己的路。不過,STEM教育不是悖論!

未來社會經濟為科技創新所帶動,我們不能不積極地培養孩子的STEM能力,但不必期望每一個孩子將來都是科學家。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莫雷蒂(Enrico Moretti)的書《就業機會的新佈局 》The New Geography of Jobs提出一個觀點︰「不一定要在矽谷當科學家或程序師,哪怕是的士司機、木匠、理髮師,也比其他城市收入高。」矽谷靠科技與創新精英匯聚而成一個Brain hub,這裡產生很多高收入人士。據他的統計分析,一個創新性工作職位可以衍生五個服務職位,這是製造業的兩倍。在「乘數效應」之下,高收入的創科精英,可以在這裡創造比其他地區城市更多的高收入人士。他書中沒有提到的、但我很關心的「音樂人」,希望也能水漲船高,成為不愁衣食的一群。

支持香港轉型創科經濟,攜手推動STEM教育,為孩子準備一個更好未來,是我們應盡之責,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又或者為辯論而辯論,我認為這才是不合邏輯的「悖論」。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