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招放榜後,有傳媒發現過往標榜從本地中學取錄系內75%學生的香港大學醫學系,今年僅僅取錄49%的DSE考生,引起各界質疑港大的收生政策,不再顧及基層學生的需要,令基層家庭難以實現脫貧的願望。

事實上,大學一早不是脫貧路,這條路早被中產家庭子女壟斷。因為根據資料顯示,入息中位數以上家庭的子女入讀本地大學的人數,遠遠超過中位數以下之家庭的子女。至於大學各樣為清貧學生而設的資助和津貼,申請人數也逐年遞減,證明經濟能力欠佳的學生難以升讀大學。

既然基層學生難讀大學是普遍的趨勢,單純責怪醫科取錄基層學生少是毫不合理的看法。大學收生的情況只是「果」,真正造成現時教育強弱懸殊的「因」,早於中小學已經出現。

筆者想起一段歷史事件。在漢武帝執政年間,為了鼓吹儒學,推出「察舉孝廉」,要求地方官員推舉廉吏、孝子各一人,授以官職,作為百姓的榜樣。

結果,這個原本有助改善民風的政策,成為權貴互相扶持的工具。例如姓陳的大官推薦姓張的後輩,他日姓張成為大官也會投桃報李,舉薦姓陳的後人,而姓陳的後人也會扶助姓張的後人一把,周而復始,最終這條升官之路便由一小撮人控制及瓜分。這種現象,在當時被譏為「累世公卿」,即同一姓人世世代代也是做官的,完全把持政治及經濟力量。

這種「累世公卿」的情況,在香港也頗為相似。一群早年在名校畢業的社會精英,在子女尚幼時已著力栽培,琴棋書畫、中英法德語樣樣皆能,繼而利用舊生身分保送子女入讀名校,在名校的薰陶下日漸掌握考試技巧,加上父母大灑金錢聘請補習名師催谷成績,間中可以到外國交流開拓視野,試問在這種環境之下成長和學習的人,怎會輕易輸給連一張書台、一枝鉛筆也視為奢侈品的基層學生呢?

最終,一條又一條脫貧的康莊大道,例如醫科、法律、會計等專業科目,仍然牢牢掌握於昔日的中產家庭手中,繼續保持社會階級和地位,扼殺絕大多數基層向上流動的機會,形成現代版本的「累世公卿」。

雖然筆者極度不齒現時教育貧富懸殊的情況,不過筆者絕對不同意政府推出優待基層學生的收生政策,要求各大院校必須錄取一定比例的基層學生。原因是,美國在6、70年代也曾推動類似的計劃,要求全國大學錄取較難升讀大學的黑人學生,結果公眾標籤黑人大學生是次等學生,純粹因爲政策的傾斜而僥倖入讀大學,反而造成更大的歧視和偏見,無助黑人擺脫困境。

悲觀一點而言,也許,基層學生想要脫貧,就是不要急於與中產學生硬碰,爭取入讀大學的機會。因為除了專業學科外,絕大部分學位在市場上競爭能力也不太大,對基層學生而言沒有用處。倒不如考慮部分職業教育學科,如工程、酒店、航空維修等,培養一技之長。筆者也認識不少這些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其收入更勝在職場打滾十年的普通大學生。

如何扭轉教育的貧富懸殊,實非筆者的智慧所能解決。但是,政府和教育專家應該想方設法,盡力改善這種情況。否則,「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日不遠矣。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