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組織建議在舊啟德機場跑道的內港建「浮動城市」,放置配備貨櫃組合屋的躉船,作為輪候公屋人士的臨時居所。現在是「古老當時興」,重回艇戶年代,還是社會各界為搵地建屋搵到無所不用其極?究竟香港是否真的缺地缺到要市民住「水管屋」,甚至為了有一片「瓦遮頭」,而要由陸地搬到海上居住?

提出「浮動城市」概念的組織表示,香港短期內需要「搵屋」而非「搵地」,但諷刺的是,「浮動城市」上的貨櫃單位由興建躉船,到安裝好組合屋需時兩年!你無睇錯,係兩年呀!原來所謂快速地解決住屋需要,只是與填海造地比較。但除了填海,我們真的沒有其他更快的選擇嗎?

更荒謬的是,這計劃預計將耗資1.4億元,而提供的臨時單位就只有400個,數量比起社福機構與「良心業主」合作的過渡性房屋計劃還要少。社福機構推出計劃時,已被指1,000個受惠家庭與公屋輪候册上的家庭數目相比是杯水車薪,但至少這些計劃不用花上1.4億元。

新界有大片的荒廢農地可以快速發展,但因為規劃部門墨守成規、高舉「復耕」旗幟的人士置市民的住屋需要於不顧,然後就要苦了一眾無殼蝸牛學做「水上人」,居於躉船上。

除了荒謬,還有另一個形容詞嗎?




標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