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年,本港創科成績不進反退,主因是人材外流!

本港創科排名不進反退

本港創科排名不進反退

創新科技是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軸,港府九八年起已提出斥五十億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之後又先後成立應科院、工商及科技局和創科局,以增加投資、吸納人才等政策,力谷創科產業,惟二十年過去,成績不進反退,龜速而行。多家國際機構的競爭力報告,均揭示近年本港創科「原地踏步」,在創新能力及科技基建等範疇,有「放軟手腳」之勢,創新排名更相繼被新加坡、南韓及日本超前,令人大跌眼鏡。本網將透視香港創科發展的障礙,並比較外地成功個案,結合本地教授及專家意見,為香港創科未來找出藥方。 

更多相片
本港創科排名不進反退

過去二十年,本港創科成績不進反退,主因是人材外流!

科技大學

創新科技是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軸,港府九八年起已提出斥五十億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之後又先後成立應科院、工商及科技局和創科局,以增加投資、吸納人才等政策,力谷創科產業,惟二十年過去,成績不進反退,龜速而行。多家國際機構的競爭力報告,均揭示近年本港創科「原地踏步」,在創新能力及科技基建等範疇,有「放軟手腳」之勢,創新排名更相繼被新加坡、南韓及日本超前,令人大跌眼鏡。本網將透視香港創科發展的障礙,並比較外地成功個案,結合本地教授及專家意見,為香港創科未來找出藥方。

全球競爭力報告數字,訴說香港隱憂重重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香港經濟明顯放緩,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一九九八年決定研究發展創科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之後港府先後成立應科院、工商及科技局。直至一五年,香港成立創科局,重點發展創科,並將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列為本港創科四大優勢範疇,惟優勢尚未確立,創科首要的人才已出現外流潮。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不諱言,近年內地院校實行銀彈政策,除了薪酬吸引,更獲數百萬元的研究資助,還有波音、華為、阿里巴巴等巨企向資深教授招手,令大學無論聘請心儀教授,抑或留住現有教員,都有困難。

香港憑藉高效率及良好交通基建,才足以躋身整體競爭力前列

翻查過去五年的報告,決定排名的三大指標中,香港在「政府效率」及「商業效率」連續四年第一,但「基建」一項則徘徊於二十多位。「科學基建」及「技術基建」兩個分項長期拉後腿,今年分別排名二十四及十九,學院另一份《全球科技競爭力報告》,香港今年跌回十一位,本港於「未來準備」一項,由排名十七跌至二十四,是主要死因(見表二)。

本港科技園

本港創科發展呈現不進則退的劣勢,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深有感受。他憶述,上世紀九十年代本港教授薪酬冠絕全球,外地學者來華必定首選香港,惟優勢於近三至五年漸失,其校招攬教授時,多度有心儀人選同時獲深圳的大學招手,對方終因內地院校提出的條件較優厚,選擇落戶深圳,「不止高薪,內地教授還可以像球星般獲得一筆巨額『轉會費』,領取多達數百萬元的研究資助,我們提供不了自然『唔夠搶』。」

科技大學

科技大學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香港經濟明顯放緩,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一九九八年決定研究發展創科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之後港府先後成立應科院、工商及科技局。直至一五年,香港成立創科局,重點發展創科,並將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列為本港創科四大優勢範疇,惟優勢尚未確立,創科首要的人才已出現外流潮。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不諱言,近年內地院校實行銀彈政策,除了薪酬吸引,更獲數百萬元的研究資助,還有波音、華為、阿里巴巴等巨企向資深教授招手,令大學無論聘請心儀教授,抑或留住現有教員,都有困難。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今年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榜首位置被美國奪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承認,香港在科技基建上的排名「落後了」。排名下跌一位,對不少人而言,或許仍是優秀成績,但若果將焦點放於象徵未來的創新科技,這份報告內裏的數字,卻訴說香港處處隱憂。

全球競爭力報告數字,訴說香港隱憂重重

全球競爭力報告數字,訴說香港隱憂重重

翻查過去五年的報告,決定排名的三大指標中,香港在「政府效率」及「商業效率」連續四年第一,但「基建」一項則徘徊於二十多位。「科學基建」及「技術基建」兩個分項長期拉後腿,今年分別排名二十四及十九,學院另一份《全球科技競爭力報告》,香港今年跌回十一位,本港於「未來準備」一項,由排名十七跌至二十四,是主要死因(見表二)。

創科拉後腿的情況,亦可見於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指數》,本港近五年一直未能打入頭五位,正是「創新與成熟度」長期位處二十名外(見表三),報告更明確指出「缺乏創新空間」是本港最大問題。

香港憑藉高效率及良好交通基建的「老本」,仍足以躋身整體競爭力前列,不過,由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共同制定的《全球創新指數》,香港由一○年的「亞洲創新一哥」,全球第三的地位,逐年下跌至今年的十四位,並先後被新加坡、南韓及日本爬頭,中國內地亦由一○年的四十三位,升至今年的十七位。

香港憑藉高效率及良好交通基建,才足以躋身整體競爭力前列

香港憑藉高效率及良好交通基建,才足以躋身整體競爭力前列

本港創科發展呈現不進則退的劣勢,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深有感受。他憶述,上世紀九十年代本港教授薪酬冠絕全球,外地學者來華必定首選香港,惟優勢於近三至五年漸失,其校招攬教授時,多度有心儀人選同時獲深圳的大學招手,對方終因內地院校提出的條件較優厚,選擇落戶深圳,「不止高薪,內地教授還可以像球星般獲得一筆巨額『轉會費』,領取多達數百萬元的研究資助,我們提供不了自然『唔夠搶』。」

以衞炳江的經驗,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技或自動化等熱門創科範疇,「搶人」情況尤其激烈,相同職銜的教授於內地的薪水隨時高一倍,「這類人才不多,內地大學好肯出價,加上騰訊、華為或中興等大公司都跟學界一起搶人。」衞炳江續指,主攻應用研究的理大現跟波音、華為及阿里巴巴等多家企業均有合作關係,以往亦有合作夥伴向理大教授挖角,「校方需跟教授商量商量,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讓其停薪留職,先放一兩年無薪假再回來。」

據了解,深圳大學及南方科技大學近年積極向本港大學教授埋手,其中創立於○九年的南科大,近三年間成功招攬前浸大協理副校長湯濤、港大生物系榮譽研究助理教授Luke Gibson,以及在去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前理大結構工程講座教授滕錦光;至於深圳大學,今年亦邀得前理大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系主任Michael Somekh加盟。此外,曾獲頒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和傑出研究學者獎的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終身教授賈佳亞,去年亦加盟騰訊優圖實驗室。

本港科技園

本港科技園

除了資深教授,不少本港院校研究生亦在畢業後離港,衞炳江認為年輕人才難覓教職是主因。他解釋,本地大學的急速擴充期,由八十年代末籌組科大開始,直到九七回歸為止,此後大專界一直沒有大舉增聘教員,大學經費更因○三年沙士、○八年金融海嘯而被削,直至一二年本港推行三三四學制,始能加人,「反觀內地從改革開放起,不曾停止增聘人手,回到內地有很多機會。」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認同,近年內地各省市政府,均有撥款資助大學聘請研究人員,金額有增無減,在銀彈攻勢下,香港要留住人才,顯得舉步維艱。

曾幾何時創科發展領先一步的香港,如今被其他競爭對手趕上,衞炳江指,本港只能繼續摸着石頭過河,努力建構較完善的科研生態,「新加坡比香港細,但對方推動創科的國策非常進取,令發展進程很快,香港欲追回差距就須找到自己的捷徑,由政府大刀闊斧地展示出更強勢、有膽量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