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搶地」源於社會的「盲人摸象」現象。星島圖片

「盲搶地」源於社會的「盲人摸象」現象。星島圖片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大型填海計劃。星島圖片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大型填海計劃。星島圖片

當我坐在上海世博中心聆聽HUAWEI CONNECT 2018大會開幕致辭,同一時間特首發表施政報告,宣布政府擬於大嶼山水域填出半個九龍的土地。午餐時我打開手機瀏覽各方對填海的正反意見,我為之納悶。

在這個土地告急的香港,社會對有幾多可用土地、值得優先開發土地、怎樣增加土地、如何善用土地等問題,始終未有共識,大家各執幾詞,循環辯論。這是什麼時代?—— AI Everywhere——科技巨頭全方面探討AI怎麼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例如華為這個大會主題是「+智慧,見未來」。翌日大會的智慧城市講座很「貼地」,吸引了坐滿會議室的國際記者,大家踴躍發問不同城市的「痛點」如何解決。

我耐心等候機會「搶咪」時,想起兩三年前,正值香港陷入「盲搶地」的爭議,一位研究機構的大老對我說︰「香港有一個實時的土地供應、使用、計劃的數據庫,讓大家一目了然的大圖畫,問題不是能夠解決嗎?」當時,應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打造一個擁有如神經網絡系統的城市大腦,未如今天的高唱入雲,我沒法想像出這種AI智慧城市方案。參加過多次國際性的AI大會之後,我開始懂得問問題。

城市大腦不單只適用於解決交通問題,如果香港土地都能夠數字化的話,一圖俯瞰三維立體的香港,完全標示出現有幾多幅未使用土地及其現況,數據包括開發成本、物理限制、相關條例、過往爭議、環評等等,同時予以公開和允許討論的話,香港推行土地政策,不是變得更加耳目聰明,避免一次又一次的集體「盲人摸象」遊戲嗎?

我趕及在台下向華為的智慧城市專家喻東博士表達我的想法。他說,開發土地在很多城市都急切,我提出的設想其實不難,只要善用「地理空間信息」資料,便可設計出管理方案。會後,我上網找到徐立之教授關於智慧城市的研究報告︰歐美國家早已大力推動空間資料的基礎建設,以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不過,這份發表於三年前的報告指出︰「香港大部分空間資料只供內部使用,在公開政府資料方面落後於其他地區。」

要把香港全面數字化,讓香港從政府到土地都變更加智慧,究竟需要花幾多時間,有待專家評估,我的意見是創科和智慧城市政策應該重點化,抓住我們的「大痛點」(Grand Challenge)作出應對。讓數字說話,在AI時代很重要,讓數字來代言,起碼不會招來無謂的人身攻擊。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