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逐步熾熱,先是互相向對方主要出口貨物徵收關稅,互相拖垮對方發展步伐,後有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結成經濟夥伴,加上與亞太地區各國的合作,如日本、澳洲等,加強在國際政治層面對中國的壓力,使中國經濟更加岌岌可危。

不少評論員形容這場貿易戰其實是「新冷戰」,經濟風波的背後,是由於中美雙方為了爭奪領導全球的地位而透過互相制裁、拉黨結派等非流血衝突「大打出手」。


這場中美貿易爭端,是否可以理解為「新冷戰」,應該從上世紀冷戰的歷史開始思考。

所謂冷戰,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集團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主義陣營的鬥爭。這場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一直到蘇聯解體方休的對峙狀態,因為兩大陣營之間絕少發生流血衝突而被稱為「冷戰」。因此,總括來說,冷戰就是兩大政治勢力,就著意識形態而展開隨時準備戰爭的政治對抗。

然而,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原因,與意識形態並無直接關係。雖然中美兩國在政治體制、經濟制度及法治精神等方面大相逕庭,但兩者的矛盾不在於以上的分別。

說到底,貿易戰是利益之爭。特朗普及一些極端愛國主義者喜歡轉移視線,將美國經濟漸走下坡的責任歸咎於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身上,認為他們以低廉成本及大量輸出貨品搶走美國人的投資機會和工作。因此,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就是要將這些外流的資金和工作帶回美國,刺激經濟增長。

經濟實力決定國際政治影響力,如果沒有貿易戰,任由中國高速發展,中國與美國看齊,甚至超越只是時間問題。以「讓美國再次強大起來」為目標的特朗普,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以強硬手段從中國搶走美國的「應有之利」。所以,貿易戰的核心,是利益的衝突,多於理念和制度的衝突。

再者,冷戰持續四十多年,不論美國總統是艾林豪威爾、甘迺迪、卡特、抑或是列根,美國對待蘇聯的方針並無重大的分別,都是希望透過一切手段,包括經濟、軍事、外交等,徹底瓦解對手的實力。

然而,貿易戰是特朗普的選舉承諾,而他在選舉期間被視為狂人的原因,是其政綱有別於黨內外的候選人。換言之,只要特朗普不能順利連任,或是完成兩屆任期後,不論繼任者是民主黨或是共和黨人,都極有可能終止或最少緩和這場貿易戰。這意味著,這場經濟糾紛只是短期的爭端,而且不是美國國策共識的一部分。

事實上,自貿易戰展開以來,部分受影響行業怨聲載道,例如農業,渴望連任的特朗普也有可能屈服於選舉壓力而作出讓步。尤其11月美國國會舉行中期選舉,只要共和黨出現閃失,整場貿易戰的格局也可能有變,與冷戰時期美國從一而終的方針和目標不太一致。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美雙方並不具備接近的鬥爭實力。冷戰時期,縱然蘇聯處於下風,但是至少東歐、東南亞一帶有著強而有力的夥伴。不過,現時的中國盟友不多,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幾近沒有關係密切,高度互信的夥伴。即使中國與俄羅斯、伊朗和北韓關係相對較佳,也不足以與有歐盟、北美、日本、澳洲等國撐腰的美國相提並論。

「新冷戰」論唯一站得住腳的地方,是這場「戰爭」肯定不會演變成軍事衝突,不過可以肯定,普羅大眾是最受寵害的一群。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