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對中國人產生影響力,現已足夠。(星島圖片)

金庸小說對中國人產生影響力,現已足夠。(星島圖片)

當我們努力思索,STEM為什麼要加入Art的A成為STEAM;如何讓藝術cross over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令這門教育更加完善培育創科人才之時,金庸畢生的武俠鉅著,為我們提供了方向。

騰訊官方微信號在金庸離開我們之翌日,發布一段題為《謝謝你,給了它名字》的短文,這是來自騰訊高層張小龍。他說︰「那時候在寫軟件,要取個名字。手頭有笑傲江湖,於是取“令狐沖”的“狐”,叫Foxmail。以此紀念金庸。」

馬雲,在微博撰寫長文,說金庸小說教他悟出「創業,便要做別人做不得之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道理,激勵了他堅持創業這門艱辛事業。馬雲說「若無先生,不知是否還會有阿里」,字短情長意義深,足以概括小說是怎樣跨界影響創科世界。

國內《環球網》報導,四個月之前,美國學者傅楠(Nick Frisch)在《紐約客》雜誌發表文章,題為《金庸的江湖傳奇與政治寓言 》(The Gripping Stories, and Political Allegories, of China's Best-Selling Author),他在肯定金庸的氣魄堪比《魔戒》的托爾金、驚嘆金庸作品對中國人的影響力之餘,其實想說的是大部分西方讀者無視金庸的存在。這篇文章讓普天之下金庸迷心裡不是滋味。

金庸武俠小說屬於中國人的,一切已經很足夠了。現階段,我們無意期望Tesla創辦人兼火箭大亨馬斯克會舞六脈神劍,又或者情迷《神鵰俠侶》的小龍女,不過,同是創科巨頭,馬斯克的無限創意與熱誠,是來自西方源遠流長的科幻小說。年初,他發射的重型獵鷹火箭,搭載一套微縮的《銀河帝國·基地》三部曲。馬斯克是作者阿西莫夫的忠實fans,因為少年讀過阿西莫夫的書,為他的太空夢埋下了種子。

驚人創作力的幻想小說,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經營科技企業的精英們,提供的不單只是娛樂,同時傳遞箇中的神奇創意,令他們得到靈感和鼓舞。若不是中國科企大人物為紀念金庸而作出如此真誠與至誠的感言,我們恐怕不知Art的A,是如此有力的發揮在創科領域之上。

很多人議論,金庸之後再難有武俠小說奇才。是的,時代變更,我們這一代罕有如此深厚精煉的中國文學修養,不過,在科普教育盛行年代,年輕一代的創意和想像力將會青出於藍。劉慈欣憑《三體》於2015年獲得國際科幻小說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最佳小說獎」,他的地位有點似30年代開創近代武俠小說潮流的還珠樓主,樂觀的推斷,中國科幻小說的金庸,不久也會出現。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