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文!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武俠小說堪稱文學經典,是一代代香港學生的必備讀物,甚至成為了他們學習中文的啟蒙。近年有不少學校選用金庸作品為素材,教授人物描寫、創作布局等技巧;有老師更「豁出去」,化身楊過、東方不敗等書中武俠人物,演出話劇,只為引起學生對金庸文學的興趣;更有群育學校學生通過扮演書中角色,反思自身性格,培養品德。有老師讚歎,金庸作品文筆細膩、情節引人入勝,書中人物的俠義精神亦值得借鑑,縱然其人已逝,惟作品仍將流芳百世。

金庸(資料圖片)

金庸(資料圖片)

學校運用金庸作品教學。英華小學提供

學校運用金庸作品教學。英華小學提供

一代武俠小說泰斗、筆名金庸的查良鏞,於上周與世長辭,享年九十四歲。其筆下十五部作品膾炙人口,武俠角色家喻戶曉,更被改編成多齣電視劇、電影等。去年公共圖書館借閱量最高的十本成人中文小說中,首八本均是金庸作品,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事實上,金庸作品富文學價值,俠義情懷濃厚,是不少學校教授中文,以至德育推廣的優秀教材。

惠僑撮《武林秘笈》吊學生癮

惠僑英文中學每年均舉辦中文周,去年挑選了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主題,舉辦一連串大型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當中的寫作手法,另一方面提高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其中一大重頭戲是由八位中文科老師擔綱演出的話劇,各人分飾金庸作品中的一名經典角色,如楊過、東方不敗、任盈盈、李莫愁等,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帶領學生進入金庸的武俠世界。

該校中文科老師何嘉龍介紹指,中文周期間,老師們事先挑選了金庸名著中部分精采情節,節錄成一本《武林秘笈》,讓學生閱讀;早晨的校園電台則安排老師和同學以廣播劇形式朗讀作品、分享書評;下午亦設置攤位遊戲,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認識,趣味十足,「例如《射鵰英雄傳》的攤位,同學要拿着玩具弓箭射壁報板上的『神鵰』。」

學生對中文周活動的反應非常熱烈,何嘉龍形容,金庸作品結合了中國文化、歷史、情操品德等精粹,「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養分。」金庸上周離世,學校亦特意設計了一幅壁報,回顧金庸生平及其作品特色,「近日網上流傳一個小遊戲,以表情符號猜金庸小說人物,我們也放在壁報上,增加互動性。」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邀「女版金庸」到校演講

金庸的作品多為長篇小說,對小學生而言看似較難「入口」,但原來不然。英華小學去年舉辦的「武俠月」,圍繞多部金庸作品和其他武俠小說,安排了不同活動。該校創意及出版總監馬鎭梅表示,武俠小說對學生而言相當有趣,「我們是男校,男生都喜歡武打情節,還有俠義精神,所以很多同學也喜歡金庸作品。」

該校在「武俠月」邀請了有「女版金庸」之稱的作家鄭丰到校演講,她與學生分享了小時候受金庸作品啟發,繼而創作武俠小說的經歷,誘發了學生對金庸作品的好奇。學校又安排了中學部的一位老師和中三學生到校分享,二人均為金庸迷,後者更創作了一部過萬字的武俠小說,當日亦有送予師弟們。馬鎭梅憶述,「師兄還為師弟簽名,活動有如一個小書迷會。」

馬鎭梅認為,對小學生而言,金庸的作品除了可用來學習語文外,同時亦增進了他們其他層面的知識,「有學生會問我,現實是否真的有娥眉山,它是在哪裏,金庸作品也成為了他們吸收資訊的來源。」

華仔和陳玉蓮主演的83年版《神鵰》深受劇迷歡迎。

華仔和陳玉蓮主演的83年版《神鵰》深受劇迷歡迎。

德貞15年前與金庸結緣

男校愛金庸作品散發的俠氣,女校則愛其筆下的人物描繪。德貞女子中學早在十五年前已曾邀請金庸到校演講,分享其創作經歷,當年金庸更親筆為該校題字,創作了一則以「德貞」二字開首的對聯。去年三月位於沙田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開幕時,該校更成為首批到場參觀的學生,對館中展出的手稿印象深刻。

該校中文科老師葉妙顏指,中三級中文科其中一單元以《射鵰英雄傳》內的「智鬥書生」情節為教材,參觀金庸館正好配合教學,亦可教授學生人物描寫的技巧。老師要求學生先挑選一名書中人物,研究金庸筆下如何形容,再在參觀時留意相關展品,回校匯報,「有學生挑選黃蓉為題,發現身為女子的她美麗聰明,卻不失男子的果敢決斷,形容得很好。」

除了學術造詣,金庸筆下的人物俠義凜然,亦為人津津樂道,有群育學校便利用這點,教導學生立身處世之道。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中文科於前年舉辦了「金庸周」,安排多名學生飾演武俠人物,負責編劇的中文科老師賴佩怡表示,老師在選角時下了不少工夫,讓學生在演繹時產生共鳴。

演繹喬峰反思性格優缺

「令狐沖常被人認為是邪道中人,扮演他的同學也覺得自己常被指責頑皮,但其實他只是喜歡自由;扮喬峰的同學則比較衝動,他也會想到自己從前反叛,很多事情都是恨錯難返。」賴佩怡指,書中角色就有如一面鏡子,讓學生反思自身性格的優、缺點,穿起戲服更讓學生建立了自信,「學校有些學生本身害怕拍照,但當日也跳出comfort zone(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