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大王比爾蓋茲是從小小企業家做起。(網上圖片)

軟件大王比爾蓋茲是從小小企業家做起。(網上圖片)

今年年初,我與一間出版社負責人會面,談的是很多學校想獲取更多關於STEM的教材和活動,內容有別於傳統教科書。當時大家對STEM的理解是提升學生對數理科學的能力和興趣,為社會創新科技發展提供足夠人才。這是源於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報告首次提出STEM四科共融),甚至更早一些美國的想法。

到了年中,本港一些學校已經把創新創業活動引入校園,再過不久,前衛的學校準備斥資把人工智能教育引進校園。先前,十一位8至12歲的小朋友參加香港首次主辦的「小小企業家」(Kidtrepreneur)比賽,企業家思維已經引入小學三年級。短短幾個月,香港STEM教育升級為STEM 2.0,一個更趨完善的版本。

STEM原意不只於培育更多科學家、工程師、數學家、技術人才,而是要求年輕一代有科學頭腦,懂得活用新科技進行創新創造價值。人工智能無可置疑是今天最重要的新科技,而創業有別於打工,是最直接進行創新創造價值改變經濟社會的手段。簡言之,STEM 2.0是把STEM轉型至以上兩大方向發展。

這個STEM 2.0說說容易, STEM開始普及入學校時,教育資源與人才問題引起業界爭議。這是可理解的,奧巴馬任美國總統時也面對STEM師資和教學資源短缺。美國研究所(AIR)與美國教育部想出解決方案,2016年發布STEM 2026 : 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六項願景之一是提出建設「大眾參與社區實踐」,各界聯手將圖書館、博物館、學校、企業、社區組織等資源整合,共同打造可供學生實踐的社區,拓寬STEM的教育領域。

關於社區實踐,香港還可以加入科學園、數碼港等機構,打造成一個更豐富的生態圈,有如順德的「桑基魚塘」。政府投入發展創新科技的資金,主要是培育初創企業、支援科學研發,不過,同時也可以將初創企業的成功產品、落地項目,經過統籌整理,成為中小學的STEM 2.0題材,用以組織不同的工作坊,通過項目比賽或競技,選拔尖子參加進階實踐活動,與此同時,老師以不同角色加入,從而增進其STEM教育經驗,這樣便等如經營一個「桑基魚塘」。種一棵桑樹,最多只用來閒時遮陰,假如善用資源,結合生態,我們在沒有散、分薄資源之下,便可兼得珍貴的生絲和食用的魚獲。

本港STEM教育已經朝向STEM 2.0的階段,展望明年,我們將要趕及出現一個新模式,打造新的創科生態圈,方可與時俱進。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