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 :冀創3D資料庫 助骨質疏鬆症早確診

社會事

中大 :冀創3D資料庫 助骨質疏鬆症早確診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 :冀創3D資料庫 助骨質疏鬆症早確診

2018年11月27日 17:57 最後更新:17:57

原來靠少肉多菜防骨質疏鬆并不正確!

中大醫學院數年前引入3D骨質檢測儀器,以不同角度分析病人骨質密度,讓醫生作更準確診斷,醫學院亦正收集更多臨床數據,為訂立亞洲首個「3D骨質量標準值」資料庫作準備。中大醫學院骨質量健康評定中心主任秦嶺指,現時只得西方國家的3D資料庫,但香港跟西方國家環境及人體結構有別,未能完全適用,創立香港資料庫後,有助制定骨質合格標準,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患者並預防骨折。

醫學院亦正收集更多臨床數據,為訂立亞洲首個「3D骨質量標準值」資料庫作準備。

醫學院亦正收集更多臨床數據,為訂立亞洲首個「3D骨質量標準值」資料庫作準備。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明顯,現時65歲或以上人口佔整體一成六,到2066年比例會升至三分一,而骨質疏鬆乃退化病,容易使老人家骨折。香港每年就有1.5萬宗因骨質疏鬆而引致的骨折,佔病牀使用率第4位高病症,亦有一成七病人因骨折併發症,如:感染、發炎等死亡。

有見及此,中大醫學院數年前引入3D骨質檢測儀器,希望成立「3D骨質量標準值」資料庫,醫學院骨質量健康評定中心主任秦嶺表示,成立資料庫目的為建立屬於亞洲人的骨質強度標準,能夠區分高、中、低,使檢查的人士更能得悉身體狀況,使骨質較弱人士及早預防。

醫學院亦正收集更多臨床數據,為訂立亞洲首個「3D骨質量標準值」資料庫作準備。

醫學院亦正收集更多臨床數據,為訂立亞洲首個「3D骨質量標準值」資料庫作準備。

他續指,現時已有2D資料庫,但3D資料庫只得西方國家一套標準,但香港跟他們的人體結構、生活習慣、地理環境不盡一樣,難以搬字過紙套用,故擁有亞洲標準對未來研究及診斷有龐大意義。醫學院2015至2017年間,已收集逾千名健康市民的骨質數據,未來1至2年仍要收集更多資料,才能制定資料庫及評定骨質強弱標準。

秦嶺補充,香港以往用2D檢查病人骨質時,曾以新加坡資料庫作藍本,但最終仍然建立了中國婦女的2D資料庫,因為生活方式及地理較相近地方的資料更適用、準確。

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榮休教授鄭振耀稱,3D骨質檢測儀器能解構骨質中的皮質骨及鬆質骨,能獨立分析每個位置的強弱程度,但2D儀器會把不同位置的數據平均化,數字因此拉上補下,模糊病情。

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老人科教授郭志銳指,以2D檢查患上類風濕關節炎的年輕人,一般都顯示他們未遲骨質疏鬆階段,但若以3D檢查,便發現他們骨的質素跟同齡人士相差甚遠,3D技術適合此類病人使用。他又建議,部份老人家2D檢查後,骨質合格密度「擲界」,亦應作3D詳細檢查。

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早前亦因骨質疏鬆導致骨折,成為威爾斯親王醫院病人。她表示,自己也誤以為上年紀後應「少肉多菜」,但原來會欠缺蛋白質影響肌肉增生,故她呼籲大眾,應均衡飲食、時常運動及曬太陽吸收維他命D等保持骨質健康。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首年內減重 血糖有較大機會回復正常

2024年02月08日 13:37 最後更新:14:55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

2型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患者需要終身用藥控制血糖。然而,近年有臨床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或可透過持續減重達到「糖尿病緩解」,即是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發表。

中大醫學院內分泌及糖尿科研究團隊分析了香港醫院管理局電子病歷系統中37,000個2型糖尿病新症的數據。研究發現,相對於病發後體重有所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患者能在發病首年內成功減重最少10%,他們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機會率是前者的三倍,成功減重5%至10%的患者之糖尿病緩解機會率亦是增重患者的兩倍。此外,與仍要服藥的患者相比,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患者整體死亡風險減少30%。研究結果為糖尿病患者發病後盡早進行體重管理的重要性提供了實證支持。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左起)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左起)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

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表示,雖然研究證明糖尿病緩解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但整體糖尿病緩解的發生率仍然相當低。英國一項臨床實驗「DiRECT」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為期十二個月的體重管理干預措施,半數成功在沒有用降血糖藥的情況下將平均血糖指數HbA1c降至6.5%,達至糖尿病緩解。但在中大的研究中,只有6%的2型糖尿病新症在平均八年的隨訪期間成功達到糖尿病緩解,這相當於每年不到1%的比率。

陸安欣指,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臨床研究中的生活干預措施和管理方式相對密集及全面,但在現實環境中,患者未能完全遵循這些措施和方式生活;而在近期臨床研究中證實有助達到糖尿病緩解的創新體重管理策略,亦未在現實世界中採用。

研究進一步顯示,要長期保持糖尿病緩解是具有挑戰性的。是次研究發現,即使患者成功達到糖尿病緩解,每年大概有20%的人會回復至高血糖的狀況。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指,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之低以及維持糖尿病緩解狀態的困難反映了糖尿病的複雜性。患者可能需要採取綜合方法,包括堅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持久的體重管理,以一直維持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才能長期保持糖尿病緩解。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表示,由於現實世界中能夠達到糖尿病緩解的發生率較低並難以維持,醫生和糖尿病患者應對達至糖尿病緩解設定一個較切合實際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全球應優先考慮推行預防糖尿病的策略,並採取公共及個人化措施達成此目標。

目前中大團隊正開發多元社區糖尿病預防策略,作為減輕糖尿病負擔的長期解決方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