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記史實,不如記多些不同史家的看法」。

初中中國歷史科今學年起獨立成科,教育局早前亦修訂該科課程大綱,在治亂興衰的政治史外,加入本地史、文化史等內容。今屆「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認同課程改革,得主之一的吳倬毅認為,學生只是從國史看待香港史的課程,未必看到全貌,但街頭巷尾已是認識本地史的教材;另一得主霍俊希則認為,歷史學習已不能局限於治亂興衰、帝王將相,而是着重不同角度的反思,「與其記史實,不如記多些不同史家的看法」。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暨「全港中學中史研習獎勵計劃」頒獎禮2018。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暨「全港中學中史研習獎勵計劃」頒獎禮2018。

由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主辦,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統籌,教育評議會、《星島日報》、《巴士的報》等機構合辦的第七屆「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昨舉行頒獎典禮,今屆共三名學生獲獎,就讀港大社會科學院一年級,畢業於喇沙書院的吳倬毅是得主之一,高中以中史課程改革,作為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題目。雖然新課綱撥出一成課時加入本地史內容,但他認為課程強調國史與香港史的關係,擔心本地史未獲充分關注。

右起:香港青年史學家獎獲獎代表霍俊希同學、香港青年史學家獎獲獎代表吳倬毅同學、香港青年史學家獎獲獎代表許宸通同學。

右起:香港青年史學家獎獲獎代表霍俊希同學、香港青年史學家獎獲獎代表吳倬毅同學、香港青年史學家獎獲獎代表許宸通同學。

吳倬毅認為,學習歷史不止限於課本,生活周遭均是素材,「例如我家附近的賽西湖公園,正是昔日建築師認為風光媲美杭州西湖而命名」;他以港大校園為例,作家張愛玲筆下《燃餘錄》記載其宿舍生活,著有《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的陳寅恪拒絕效力日軍,「生活附近有很多歷史元素」。他雖攻讀法律,但他笑言案例正是歷史,「歷史是不斷批判舊有的成見,與學習法律是一樣。」

中史科新課綱加入文化史及本地史,但在前線教師反彈下,治亂興衰、帝王將相等政治史仍是主軸。另一名得主、就讀港大文學院一年級霍俊希認為,中史科課程非變不可,因學術趨勢早就不再強調朝代替代的純政治史,「我理解老師們教治亂興衰多年,霎時間轉變很難,希望能有更多的課程配套與資源,讓他們教得好一些。」

前排左三: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左六: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會長何漢權、左八:年度贊助人郭媛平、左九:星島日報總編輯黎廷瑤。

前排左三: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左六: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會長何漢權、左八:年度贊助人郭媛平、左九:星島日報總編輯黎廷瑤。

很多人把學習歷史視為道德教化或「以史為鑑」,霍俊希坦言不表認同,「歷史不應該是分忠奸,這樣認識只會流於片面,況且古今歷史背景不同,『以史為鑑』實際知易行難。」他認為,更重要是在不同歷史時空,建立自己想法,「即使看待同一件事,也要接受多些不同立場與想法。」他期望日後中史教育不應只側重史實,亦宜讓學生認識不同史學家的觀點,相信學生更有得着,尤其高中中史科課程須檢討。同獲「青年史學家年獎」,就讀港大文學院一年級的許宸通,則有志鑽研中國思想史,期望在世俗社會中,反思人生的價值。